万测[三方检测机构平台]

工业控制设备环境可靠性检测的温湿度测试

工业控制设备广泛应用于电力、制造、交通等关键领域,其运行环境常伴随高温、低温、高湿等极端条件,环境可靠性直接关系到生产安全与效率。温湿度测试作为环境可靠性检测的核心环节,通过模拟实际场景的温湿度变化,验证设备在恶劣环境下的功能稳定性与寿命,是保障工业控制设备“能用、好用、耐用”的关键手段。

温湿度测试的基础逻辑:模拟工业场景的核心目标

工业控制设备的使用场景复杂多样,如钢铁厂的高温车间(环境温度可达60℃以上)、南方雨季的潮湿厂房(相对湿度常超过90%)、户外光伏电站的昼夜温差(-20℃到50℃)等。温湿度测试的本质并非追求“极端数值的突破”,而是精准模拟设备实际面临的“环境剖面”——即设备在全生命周期中可能遇到的温湿度变化序列。

例如,针对户外安装的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测试需覆盖“冬季夜间低温存储(-30℃,12小时)→ 清晨快速升温(每小时10℃升至25℃)→ 白天高温运行(45℃,8小时)→ 夜间高湿凝露(湿度85%,温度下降至15℃)”的循环,而非单纯的“-40℃冻24小时”。这种场景化模拟能更真实反映设备的实际承受能力,避免“实验室合格、现场失效”的问题。

此外,温湿度测试还需考虑“应力叠加”——比如高温与高湿同时作用时,材料的老化速度会远快于单一因素。如电路板的环氧树脂封装在85℃/85%RH环境下,水解速度是25℃/50%RH的5倍以上,因此这类“双应力”试验是工业控制设备的必测项目。

温湿度测试的关键参数定义:从指标到实际意义

温湿度测试的参数设计需基于设备的“环境适应性要求”,常见核心参数包括温度范围、湿度范围、温变速率、湿度变化速率及持续时间。以工业控制设备为例,通用温度范围通常覆盖-40℃(极寒地区)至85℃(高温作业环境),湿度范围为20%RH(干燥沙漠)至95%RH(潮湿雨季)。

温变速率是容易被忽视的关键参数——户外设备常面临快速温度变化(如车辆-mounted控制器从车库-10℃驶入30℃的户外,1小时内温度变化40℃)。若测试中温变速率过慢(如每小时5℃),则无法模拟“热冲击”对设备的影响:比如设备内部的金属部件与塑料外壳热膨胀系数不同,快速温变会导致卡扣松动、线路应力断裂。

湿度变化速率同样重要——高湿环境下的“缓慢加湿”与“快速凝露”对设备的影响差异显著:缓慢加湿时,设备表面的水分会逐渐蒸发;而快速凝露(如空调房的设备突然移至户外高温高湿环境)会导致水分直接凝结在电路板表面,引发短路或绝缘下降。因此,针对需要频繁移动的设备(如工业机器人控制器),需增加“快速湿度变化”试验(如30分钟内从30%RH升至90%RH)。

参数设计需锚定行业标准,如工业控制设备常用的GB/T 2423系列标准:GB/T 2423.1(低温试验)规定了-40℃、-25℃等典型低温等级;GB/T 2423.2(高温试验)覆盖55℃、70℃、85℃等高温场景;GB/T 2423.4(交变湿热)明确了“升温加湿-高温高湿-降温除湿”的循环流程。标准的约束能避免测试的“随意性”,确保不同实验室的测试结果可对比。

温湿度测试的设备与系统:精度是核心要求

温湿度测试的核心设备是“恒温恒湿试验箱”,其性能直接决定测试结果的可靠性。工业级试验箱需满足三大指标:精度、均匀性与稳定性。温度精度要求±0.5℃(部分高端设备可达±0.1℃),湿度精度±2%RH(避免因湿度测量误差导致试验条件偏离)。

均匀性是试验箱的“隐形门槛”——箱内不同位置的温湿度差异需控制在±1℃(温度)、±3%RH(湿度)以内。若箱内角落温度比中心低5℃,则放置在角落的设备可能未达到测试要求,导致“漏检”。为保障均匀性,试验箱通常采用“风道循环系统”:通过顶部送风、底部回风的方式,让箱内空气形成湍流,减少温度梯度。

传感器是试验箱的“眼睛”,温度传感器多采用PT100铂电阻(精度高、稳定性好),湿度传感器则以电容式为主(响应速度快,适合动态湿度变化测试)。需注意的是,传感器需定期校准——每6个月需送第三方计量机构溯源至国家标准(如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的温湿度标准),避免因传感器漂移导致试验数据失真。

此外,针对大型工业控制设备(如高压变频器),普通试验箱无法容纳,需采用“步入式恒温恒湿室”——体积可达10m³以上,能模拟整台设备的实际安装状态,测试其在温湿度变化下的整体性能(如散热系统的有效性、柜体的密封性能)。

温湿度测试的流程设计:从预处理到循环试验

温湿度测试的流程需遵循“循序渐进、全面覆盖”的原则,典型流程包括预处理、单一应力试验、组合应力试验与恢复检查四个阶段。预处理是试验的“准备环节”——设备需在常温常湿(25℃/50%RH)下放置24小时,确保内部温度与环境一致,避免因“热惯性”导致试验初期数据异常。

单一应力试验包括低温存储、高温存储、低温运行、高温运行。以低温存储为例:将设备断电放置在-40℃环境下48小时,取出后在常温下恢复2小时,检查设备外观(如塑料外壳是否开裂)、功能(如通电后是否能正常启动)。高温运行则是设备通电状态下,在85℃环境下连续运行72小时,实时监测关键参数(如CPU温度、输入输出信号精度)。

组合应力试验是“贴近实际”的关键环节,最常见的是“湿热循环试验”:温度从25℃升至60℃(升温速率5℃/min),湿度从50%RH升至90%RH(加湿速率10%RH/h),保持4小时;再降温至25℃(降温速率5℃/min),除湿至50%RH,保持2小时,以此为一个循环,共进行10次循环。试验过程中需每小时记录一次设备的绝缘电阻(避免高湿导致绝缘下降)与功耗(防止高温导致效率降低)。

恢复检查是试验的“收尾”——设备从试验箱取出后,需在常温常湿下放置48小时,再次测试功能与性能,确保设备未因“残余应力”(如材料内部的热应力未释放)导致后续失效。

温湿度测试中的失效模式与判定:不是只看坏没坏

温湿度测试的失效模式需结合设备的结构与原理分析,常见失效包括:低温下的“性能下降”(如电容的容值随温度降低而减小,导致滤波电路失效,输出电压纹波增大);高温下的“热失效”(如功率模块的散热片温度超过125℃,触发过热保护停机);高湿下的“腐蚀与短路”(如电路板上的金属引脚因湿气氧化,导致接触电阻增大,信号传输延迟)。

失效判定需基于“量化指标”,而非“主观判断”。例如,PLC的输入信号精度要求±0.5%,若低温试验后精度下降至±1.0%,则判定为“性能失效”;高压变频器的绝缘电阻要求≥10MΩ,若高湿试验后绝缘电阻降至5MΩ,则判定为“安全失效”。部分设备还需考核“寿命衰减”——如继电器在高温下的触点磨损速度加快,试验后需测试其触点接触电阻(要求≤10mΩ),若超过则判定为“寿命失效”。

需注意的是,“暂时失效”与“永久失效”的区分:设备在低温下无法启动,但恢复常温后正常,属于“暂时失效”(可能因低温导致电池电量不足);若恢复后仍无法启动,则属于“永久失效”(如电路板上的元件因冻裂损坏)。判定时需明确区分,避免误判。

温湿度测试的注意事项:避免试验中的干扰因素

试验箱内的“负载率”是关键干扰因素——设备占据试验箱容积的比例需控制在30%以内,若超过50%,会阻碍箱内空气循环,导致温湿度均匀性下降。例如,将3台大型变频器放入10m³的试验箱(负载率达60%),则箱内靠近变频器的位置温度会比其他位置高10℃以上,测试结果失真。

设备的“摆放方式”需模拟实际安装状态——如户外控制器需采用“壁挂式”安装(与试验箱内壁保持10cm距离),而非“平放”,这样才能真实反映设备的散热情况。若平放测试,设备底部的热量无法散发,会导致高温试验中温度超标,而实际壁挂安装时散热良好,造成“误判”。

实时监测是避免“漏检”的关键——试验箱的显示数据仅代表箱内环境温湿度,无法反映设备内部的温度。需在设备的关键部位(如CPU、功率模块)粘贴“热电偶传感器”,实时监测内部温度。例如,某工业电脑的试验箱显示温度为85℃,但CPU表面温度因散热不良升至110℃,若未实时监测,会错过“热失效”的风险。

电源供应需稳定——试验中设备的电源需采用UPS(不间断电源),避免因电网波动或停电导致设备突然断电,损坏内部元件(如硬盘因突然断电导致数据丢失)。同时,电源的电压与频率需符合设备要求(如380V±10%,50Hz±2%),避免因电源异常导致的“非环境因素失效”。

本文地址:https://ulsdmg.com/a/62.html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