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测[三方检测机构平台]

环境可靠性检测中的温度冲击测试流程

温度冲击测试是环境可靠性检测中评估产品抗极端温差能力的核心项目,通过模拟短时间内高低温交替场景,验证电子、机械等产品在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的耐受度。流程规范性直接影响结果真实性,本文聚焦从准备到报告的全流程细节,拆解每个环节的关键操作。

测试前的样品评估与方案制定

温度冲击测试的前置准备需从样品信息收集开始。首先要获取样品的基础信息:型号、规格尺寸、材质构成(如外壳是ABS塑料还是铝合金,内部有无锂电池、OLED屏等热敏组件)、功能参数(如工作电压、最大功耗)。这些信息能帮助判断样品的热敏点——比如锂电池的最佳工作温度是0℃至45℃,测试中需重点监测其温度变化。

接下来是测试标准的确认。不同行业有不同的强制或推荐标准:消费电子行业常用IEC 60068-2-14《环境试验 第2-14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N:温度变化》,明确了温度范围(如-40℃至+85℃)、循环次数(5-20次)、转换时间(≤5分钟)等参数;军工产品遵循MIL-STD-810H《环境工程考虑与实验室试验》,要求更严苛(如温度范围-55℃至+125℃,循环次数20次以上);汽车电子则参考ISO 16750-4《道路车辆 电气及电子设备的环境条件和试验 第4部分:气候负荷》,需结合车辆使用场景(如夏季暴晒后的高温到冬季的低温)。需根据客户要求或产品最终用途选择合适的标准,避免“过度测试”或“测试不足”。

样品的基线测试是后续对比的关键。测试前需对样品进行全面检查:外观有无划痕、变形、涂层脱落,功能是否正常(如手机通电后显示、通话、充电是否正常,工业传感器的信号输出是否稳定)。这些初始状态需详细记录在《样品基线检查表》中,作为测试后对比的依据——比如测试后若手机屏幕出现漏液,可通过基线表确认测试前屏幕是否完好。

传感器的粘贴也需谨慎。为了监测样品内部的温度变化,需在关键部位粘贴热电偶传感器:比如PCB板的核心芯片位置、电池的表面、外壳的薄弱环节(如转角处)。粘贴时需用高温胶(如Kapton胶带),确保传感器在高低温循环中不会脱落;传感器的导线需沿样品边缘布置,避免影响样品的正常功能(如手机的按键操作)。

测试设备的校准与空载验证

测试设备的可靠性直接决定测试结果的有效性。首先要确认高低温冲击箱的计量校准证书在有效期内——校准证书需包含设备的型号、序列号、校准日期、有效期、校准机构的资质(如CNAS认可)。若校准证书过期,需重新校准后才能使用。

接下来进行空载测试。空载测试是指不放入样品,运行一次完整的温度循环(如从-40℃到+85℃,循环1次),目的是验证设备的性能是否符合标准要求。需关注两个关键指标:

一、温变速率,比如从低温腔(-40℃)转移到高温腔(+85℃)的时间是否≤5分钟。

二、腔体温均匀性,同一腔体内不同位置(如顶部、中部、底部)的温度差需≤±2℃——温均匀性差会导致样品不同部位经历的温度不同,影响测试的重复性。

若空载测试中温均匀性不达标,需调整设备的内部结构:比如增加风扇转速,让腔体内空气流动更均匀;或调整加热管/制冷管的位置,避免局部温度过高或过低。调整后需再次进行空载测试,直到指标达标。

传感器的校准也不能省略。用经国家计量院校准的标准温度计(如铂电阻温度计),放入高低温冲击箱的腔体内,与箱内自带的温度传感器同时测量温度,误差需≤0.5℃。若误差超过范围,需调整箱内传感器的校准参数,或更换传感器——不准确的传感器会导致测试数据错误,进而影响结果判断。

样品的安装与负载验证

样品安装需模拟实际使用状态,这是确保测试有效性的关键。比如汽车电子模块要固定在金属支架上(模拟车身的安装方式),手机需装入客户指定的保护壳(模拟用户日常使用场景),工业传感器需连接对应的线缆(模拟现场接线)。避免样品与箱壁直接接触——箱壁的温度可能与腔室空气温度有差异,直接接触会导致热传导,使样品局部温度偏离设定值。

安装后需检查样品的稳定性:比如手机放入保护壳后,是否会在测试过程中滑动;工业模块固定在支架上后,是否有松动的风险。若样品不稳定,需调整固定方式(如增加泡沫垫或扎带),确保测试过程中样品位置不变。

负载测试是安装后的重要步骤。放入样品后,运行一次短循环(1次高低温转换),验证负载下的温变速率是否达标。比如样品数量较多时,腔体内的空气流动受阻,温变速率可能变慢,需调整设备的加热/制冷功率,确保负载下的温变速率符合标准要求。

若样品需要在测试过程中保持通电(如测试手机的开机状态),需使用耐高温、低温的线缆(如氟塑料绝缘线缆)——普通线缆在低温下会变硬、开裂,高温下会熔化,影响测试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线缆从箱门出口引出时,需用密封胶或硅橡胶塞密封,防止外界空气进入腔室,影响温度稳定性。

温度循环的执行流程

正式循环开始前,先将样品放入低温腔(如-40℃),保持“浸泡时间”。浸泡时间是指样品中心温度达到稳定的时间,通常为30分钟——可通过传感器数据判断:当样品的核心部位(如电池表面)温度连续5分钟波动≤±1℃时,视为稳定。若浸泡时间不足,样品内部未达到设定的低温,无法真正模拟极端环境的冲击。

低温暴露结束后,需快速转移样品到高温腔。转移时间必须≤5分钟——标准要求“快速转换”,目的是让样品在短时间内从低温切换到高温,模拟真实场景中的温差冲击(如冬天从室内到室外,或汽车从车库到暴晒的停车场)。部分高端设备采用“两腔式”设计(低温腔与高温腔相连),转移时间可控制在1分钟内,更符合严格的标准要求。

高温暴露同样需要“浸泡时间”。样品放入高温腔(如+85℃)后,保持30分钟,直到样品中心温度稳定。此时需监测样品的温度曲线——若样品的核心部位温度未达到85℃,需延长浸泡时间,确保样品真正经历了设定的高温。

之后重复高低温循环,循环次数按测试方案执行(如10次)。每次循环结束后,需短暂检查样品的外观(如有无裂纹、变形),但不要中断循环流程——中断会导致样品温度回升,影响后续循环的效果。

测试中的实时监测与异常处理

测试过程中需实时监测三项关键数据:

一、箱内空气温度,每1分钟记录一次,确保腔室温度在设定范围内。

二、样品关键部位的温度(如PCB板、电池的温度),通过热电偶传感器和数据采集仪记录,绘制温度曲线——温度曲线能直观反映样品内部的温度变化,判断是否达到了设定的温度冲击。

三、样品的功能状态,如通电状态下的电压、电流、信号输出等,若样品在测试过程中保持开机,需实时监测其功能是否正常(如手机的屏幕显示、按键响应)。

若出现异常情况,需及时处理。比如箱内温度突然偏离设定值±3℃,要立即暂停测试,检查设备门是否关紧、制冷系统是否泄漏、加热管是否正常工作;若样品的温度曲线未达到设定值(如电池表面温度仅达到-35℃,未达到-40℃),需延长浸泡时间,或调整设备的温度设置;若样品在循环中出现功能失效(如手机黑屏、传感器信号丢失),需记录失效的循环次数、当时的温度点和失效现象,继续观察后续循环中样品是否能恢复功能——有些失效是暂时的(如低温下电池电压下降导致关机,升温后恢复),有些则是永久性的(如外壳裂纹、芯片损坏)。

测试过程中必须有人值守,尤其是长循环测试(如20次)。值守人员需定期检查设备的运行状态(如风扇是否转动、制冷系统是否有异响),记录测试过程中的异常情况(如设备报警、样品移位),并及时采取措施(如重启设备、调整样品位置)。若无人值守,设备故障可能导致样品损坏,或测试数据丢失,影响测试的可靠性。

异常情况的记录需详细:包括异常发生的时间、循环次数、温度值、异常现象、处理方式、处理后的结果。这些记录是后续分析失效原因的重要依据——比如某样品在第8次循环时出现外壳裂纹,通过记录的温度曲线发现,当时样品的外壳温度达到了-42℃(低于设定的-40℃),可能是设备的温均匀性差导致的。

测试后的样品检查与数据整理

最后一次循环结束后,将样品从高低温冲击箱中取出,置于常温环境(25±5℃)恢复30分钟。恢复时间的目的是让样品温度逐渐稳定,避免热胀冷缩导致的二次损伤——比如塑料外壳在低温下变脆,突然升温可能导致裂纹扩大;电池在高温下鼓包,突然降温可能导致爆炸。

恢复后首先进行外观检查。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样品的各个部位:外壳是否有裂纹、变形、涂层脱落;连接器是否松动、氧化;密封件是否失效(如橡胶圈开裂);屏幕是否有漏液、划痕。外观检查需详细记录,比如“样品外壳转角处出现长度2mm的裂纹,涂层无脱落”,避免模糊表述(如“外观有损伤”)。

接下来进行功能复测。重复测试前的基线项目,对比测试前后的功能状态:比如手机的通话功能是否正常,充电速度是否下降,屏幕显示是否清晰;工业传感器的信号输出是否稳定,精度是否符合要求。功能复测需量化记录,比如“测试前电池容量为3000mAh,测试后为2800mAh,下降率6.7%”,而不是“电池容量下降”。

数据整理需严谨。导出测试过程中的温度曲线(箱内空气温度曲线、样品关键部位温度曲线),标注异常点(如某循环中样品温度未达到设定值);整理外观检查和功能复测的结果,对比测试前后的差异;根据测试标准判断样品是否合格——比如IEC 60068-2-14要求,循环后样品功能正常、外观无永久性损伤,即为合格。

测试报告的编制与数据追溯

测试报告是测试过程和结果的系统化呈现,需覆盖全流程信息。首先是样品与测试基础信息:包括样品的型号、规格、数量、生产批次,测试的委托方、测试日期、测试目的(如“评估手机在高低温冲击下的外观与功能稳定性”)。

其次是测试标准与参数:明确引用的标准(如IEC 60068-2-14:2009),测试的核心参数——温度范围(-40℃至+85℃)、循环次数(10次)、转换时间(≤5分钟)、浸泡时间(30分钟/次)。这些参数需与测试方案一致,避免前后矛盾。

然后是测试结果与分析:温度曲线部分需附上箱内空气温度曲线和样品关键部位温度曲线,标注关键节点(如“第5次循环中,样品电池温度达到-41℃,符合设定要求”);外观检查结果需配照片(如样品裂纹的特写)和文字描述(“外壳转角处出现2mm裂纹,位于测试前粘贴的传感器附近”);功能复测结果需对比测试前后的数据(如“测试前手机充电时间为120分钟,测试后为130分钟,延长8.3%”)。

最后是结论与建议:根据测试标准判断样品是否合格(如“样品经过10次温度循环后,外观出现裂纹,功能正常,不符合IEC 60068-2-14中‘外观无永久性损伤’的要求,判定为不合格”);若样品不合格,需给出改进建议(如“建议将外壳材质从ABS塑料改为PC+ABS合金,提升低温抗冲击性”)。报告需加盖检测机构的公章和CNAS认可标识(若有),增强权威性。

本文地址:https://ulsdmg.com/a/326.html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