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电子设备是飞机导航、通信、飞控等核心功能的“神经中枢”,其可靠性直接决定飞行安全与任务效能。可靠性增长试验通过模拟真实环境暴露隐性缺陷并推动改进,而振动测试是其中最核心的环节——航空环境中的发动机振动、湍流冲击、着陆冲击等工况,会引发设备共振、元件松动、焊点失效等问题,振动测试能精准激发这些缺陷,为可靠性提升提供关键依据。
振动测试的试验目标与核心价值
航空电子设备可靠性增长试验中的振动测试,核心目标不是“破坏设备”,而是通过模拟真实振动工况,激发设计或工艺的隐性缺陷——这类缺陷在静态或低应力环境下不会显现,但在长期振动作用下会逐渐恶化并引发故障。例如,某型机载导航设备的晶振引脚因焊接工艺问题存在微裂纹,静态测试中性能稳定,但在模拟发动机振动的正弦扫频测试中,裂纹扩展导致引脚断开,信号中断。
振动测试的价值在于“提前识别风险”:通过暴露这些隐性缺陷,可避免设备装机后因振动引发的空中故障——如某型机载雷达设备在振动测试中发现天线座轴承间隙过大,若未及时改进,装机后可能因湍流振动导致天线失控,影响探测精度。
此外,振动测试能量化可靠性增长:通过统计试验中的故障类型与频率,可评估设备从“初始状态”到“改进状态”的故障间隔时间(MTBF)提升幅度,为可靠性指标的达成提供数据支撑。
试验前的准备:从设备到样品的全流程规范
振动测试的有效性依赖于试验前的充分准备,需重点关注三点:设备选型、参数确定、样品状态模拟。
设备选型需符合航空行业标准:振动台需满足GJB 150A《军用设备环境试验方法》或RTCA DO-160《机载设备环境条件和试验程序》的要求,覆盖航空设备常见的振动频率范围(5Hz~2000Hz),并具备正弦、随机、复合振动输出能力;加速度传感器需选择高精度(误差≤1%)、宽频响(0~5000Hz)的 piezoelectric 传感器,确保振动数据的准确性。
参数确定需贴合真实工况:根据设备安装位置(如发动机舱、机翼、驾驶舱)确定振动类型——发动机舱设备需重点模拟正弦振动(发动机工作频率50Hz~200Hz),机翼设备需兼顾随机振动(湍流引发的宽频振动);加速度需参考真实环境数据(如发动机振动加速度10g~15g,着陆冲击加速度15g~20g);持续时间需模拟设备全寿命周期的振动累积(如50小时等效寿命)。
样品状态需1:1模拟装机:设备需安装在与飞机相同的支架上,使用相同的紧固件(如M6不锈钢螺栓)固定;线缆需按照装机布局捆扎,连接插头需拧紧并使用防松胶;散热片、防护壳等附件需完整装配,避免因“简化样品”导致试验结果失真——例如,某型机载显示器若未安装散热片,振动测试中可能因温度过高引发故障,而真实装机环境中散热片会降低温度,故障不会发生。
振动试验剖面的设计:模拟真实环境的“剧本”
试验剖面是振动测试的核心,需根据设备的使用场景设计,常见类型包括正弦振动、随机振动、复合振动。
正弦振动剖面:模拟周期性振动工况(如发动机启停、气流扰动引发的共振),通过扫频(如5Hz~200Hz)或定频输出正弦波,激发设备的共振频率。例如,某型机载通信设备的电路板共振频率为120Hz,当正弦扫频至120Hz时,振动加速度会从10g放大至30g,若元件固定不牢,会直接松动脱落。
随机振动剖面:模拟宽频非周期性振动工况(如湍流、着陆冲击),输出连续的宽频振动(20Hz~2000Hz),加速度谱密度(PSD)符合真实环境的能量分布(如机翼部位的随机振动PSD在100Hz~500Hz区间较高)。这种剖面能暴露线缆磨损、接插件接触不良等问题——例如,某型机载GPS设备的线缆在随机振动测试中因摩擦导致绝缘层破损,引发短路。
复合振动剖面:结合正弦与随机振动,更接近设备的实际工作环境。例如,模拟发动机振动(正弦100Hz,10g)叠加湍流振动(随机20Hz~2000Hz,PSD 0.04g²/Hz),能激发更复杂的故障——如某型机载飞控计算机在复合振动测试中,因元件布局不合理(共振频率与正弦频率重合),导致电路板变形,电容引脚断裂。
试验过程:动态监控与故障记录
振动测试的实施需严格遵循试验大纲,重点关注参数监控与故障记录。
参数监控:通过安装在振动台台面与设备关键部位的加速度传感器,实时采集振动频率、加速度幅值与相位,若参数偏离试验剖面(如加速度超出±5%误差范围),需立即停止试验并调整振动台。例如,某型振动台在输出150Hz正弦波时,加速度从10g升至12g,需调整振动台的功放输出,确保参数准确。
设备状态监控:通过外接的电压、电流、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测设备的工作状态——例如,某型机载显示器在振动测试中,电流突然从1.2A升至2.0A,温度从45℃升至60℃,说明设备内部出现短路或元件发热,需立即停机检查。
故障记录:当设备出现故障(如信号中断、指示灯熄灭、参数超差)时,需详细记录故障发生的时间、振动工况(频率、加速度)、故障现象与初步判断——例如,“试验进行至1小时30分钟,随机振动测试中,GPS模块信号丢失,重启后恢复,但再次测试时故障复现”。故障记录需“可追溯”,为后续分析提供依据。
故障分析:从现象到根源的定位
故障分析是可靠性增长的关键,需通过失效分析手段识别失效模式,定位根本原因。
失效模式识别:利用X射线探伤、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金相分析等手段,确定故障的物理形态——例如,某型机载电路板在振动测试中出现黑屏,通过X射线检查发现,显示器驱动芯片的4个引脚存在虚焊(焊锡未完全浸润引脚);通过振动台模拟试验,确认当振动加速度达到8g时,虚焊引脚会断开,导致黑屏。
根本原因分析:虚焊的根本原因可能是工艺缺陷(如回流焊温度不足)或设计缺陷(如芯片引脚间距过小)。通过追溯焊接工艺记录,发现该批次芯片的回流焊温度比标准低5℃,导致焊锡流动性不足,是故障的根本原因。
需避免“表面归因”:例如,某型线缆松动的故障,若仅归因于“线缆未固定”,而未分析“固定卡扣的设计强度不足”,则纠正措施(如增加卡扣数量)可能无法彻底解决问题——需通过模拟试验验证,若卡扣强度不足,即使增加数量,仍会因振动导致线缆松动。
纠正措施:从解决问题到预防问题
纠正措施需兼顾短期解决与长期预防,确保故障彻底消除。
短期措施:针对具体故障的快速解决——例如,某型机载设备因线缆松动导致信号中断,短期措施是增加线缆固定卡扣(材质:铝合金;尺寸:宽度10mm,厚度2mm;安装位置:线缆每隔300mm固定一处),并测试合格。
长期措施:针对根本原因的预防——例如,若虚焊的根本原因是回流焊温度不足,长期措施是修改焊接工艺规范,将回流焊温度提高5℃,并增加焊后X射线检测环节,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纠正措施需“可验证”:例如,若纠正措施是“修改元件布局,避开共振频率”,需通过模态分析(如有限元分析)验证,修改后的元件布局的共振频率是否远离真实振动频率(如从120Hz调整至250Hz,避开发动机振动频率50Hz~200Hz)。
试验后验证:确保故障彻底消除
纠正措施实施后,需通过重复振动测试验证效果,确保故障彻底消除。
重复测试需遵循“相同工况”原则:使用与原试验相同的振动剖面、参数与设备,测试纠正后的样品——例如,某型机载通信设备在第一次振动测试中因线缆松动导致信号中断,纠正后重复进行2小时随机振动测试,未出现信号中断,说明措施有效。
可靠性评估:通过统计试验中的故障间隔时间(MTBF),评估可靠性增长——例如,原设备的MTBF为50小时,纠正后MTBF提升至150小时,说明可靠性增长了200%。评估需基于真实数据,避免“主观判断”。
注意事项:避免试验误差的关键
振动测试需注意细节,避免试验误差:
样品固定:需使用与装机相同的紧固件(如不锈钢螺栓),扭矩符合设计要求(如8N·m),避免因固定不牢导致样品“额外振动”——例如,某型样品若用塑料螺栓固定,振动时会因螺栓变形导致样品晃动,影响测试结果。
传感器布置:加速度传感器需安装在设备的关键部位(如电路板重心、元件密集区),避免安装在非关键部位(如设备外壳)——例如,若传感器安装在外壳上,可能无法采集到电路板的真实振动数据,导致故障漏检。
热环境模拟:航空设备在工作时会产生热量,振动与热应力的叠加会加速缺陷恶化。因此,振动测试中需同步模拟设备的工作温度(如通过环境试验箱控制温度在40℃~60℃),更真实地反映设备的使用状态。
![万测[三方检测机构平台]](http://testsite.oss.files.d50.cn/ulsdmg.com/image/logo.png)
![万测[三方检测机构平台]](http://testsite.oss.files.d50.cn/ulsdmg.com/image/author.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