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测[三方检测机构平台]

电动汽车电机可靠性增长试验的负载循环设计

电动汽车电机作为整车动力核心,其可靠性直接关系到车辆的安全与用户体验。可靠性增长试验是通过系统性试验激发电机潜在失效、并针对性改进的关键手段,而负载循环设计则是试验的“灵魂”——它决定了试验能否真实模拟实际使用场景、有效暴露薄弱环节。合理的负载循环需平衡“真实性”与“加速性”,既不能脱离用户实际工况,也需通过科学设计缩短试验周期,是提升电机可靠性的核心环节。

负载循环设计的核心目标

负载循环设计并非简单拼接“高负载”或“随机负载”,其核心目标是精准模拟电机全生命周期内的实际负载特征,在不引入“过应力破坏”的前提下,高效激发潜在失效。具体而言,需实现三个层面的匹配:

一、负载类型的匹配,覆盖用户驾驶中遇到的稳态、动态、冲击等所有负载场景。

二、负载强度的匹配,峰值负载、持续时间需与实际使用中的概率分布一致(如城市工况下峰值负载出现频率为15%,试验中需保持该比例)。

三、负载顺序的匹配,模拟实际驾驶的工况切换逻辑(如先城市起停、再高速巡航、最后爬坡),避免人为制造“非真实负载序列”。

此外,负载循环还需兼顾“加速性”——通过合理压缩非关键负载的持续时间(如将实际中100次起停压缩为20次循环,但保持负载特征不变),在较短时间内累积等效于全生命周期的损伤,同时确保加速不会改变失效模式(如不能为了加速而将稳态负载改为冲击负载,否则会导致错误的失效定位)。

电机实际工况的提取与分析

实际工况是负载循环设计的“源头”,需通过多维度数据采集与统计分析获得。首先是整车运行数据采集:通过车辆的CAN总线、传感器(如电机输出扭矩传感器、转速传感器)或整车控制器(VCU),收集不同用户、不同路况(城市拥堵、高速巡航、山区爬坡)下的电机负载数据,包括扭矩、转速、持续时间、出现频率等。例如,城市工况下电机负载通常呈现“频繁波动”特征——起停时扭矩从0快速攀升至峰值,再回落至怠速,每小时可出现30-50次波动;高速巡航时扭矩稳定在额定值的60%-80%,持续时间可达数十分钟;爬坡时扭矩会短时升至额定值的120%-150%,持续3-5分钟。

接下来是工况特征的统计分析:通过直方图、概率密度函数(PDF)等工具,解析负载的分布规律——比如峰值负载(如150%额定扭矩)出现的概率仅为2%,但需在负载循环中保留该场景;稳态负载(如70%额定扭矩)出现概率为60%,需作为循环的核心部分。同时,需识别“极端工况”的组合,如“高温环境+爬坡+高海拔”(此时电机散热效率下降,负载又处于峰值),这类工况虽罕见但对可靠性影响极大,需纳入负载循环。

最后是驾驶习惯的融入:不同用户的驾驶风格差异显著——激进驾驶者的加速踏板开度更大,负载峰值更高;温和驾驶者的负载波动更小。需通过用户调研或大数据分析,统计目标用户群体的驾驶风格分布(如30%激进、50%温和、20%保守),并在负载循环中按比例模拟,确保试验覆盖大多数用户的实际使用场景。

负载类型的分类与特征解析

电动汽车电机的负载可分为三类,每类负载的特征与对应的失效模式完全不同,需在循环中分别设计:

稳态负载:指负载强度稳定、持续时间较长的场景(如高速巡航、匀速行驶)。其特征是扭矩波动小于5%,持续时间通常超过10分钟。这类负载主要考验电机的热稳定性与长期疲劳性能——绕组绝缘材料会因持续高温逐渐老化,轴承滚道会因长期恒定载荷产生点蚀,永磁体则可能因热积累出现退磁。例如,某款电机在稳态负载(70%额定扭矩)下运行2小时,绕组温度需控制在120℃以内(实际使用中最高温度),否则会加速绝缘老化。

动态负载:指负载强度快速变化的场景(如城市频繁起停、连续加减速)。其特征是扭矩在0-100%额定值之间快速波动,频率可达0.5-2Hz。这类负载主要考验绕组的动态绝缘性能与轴承的动态润滑能力——绕组匝间电压会因负载波动产生冲击,可能导致绝缘层破损;轴承则因转速与负载的快速变化,润滑脂易出现“飞溅”或“干涸”,引发磨损。例如,城市工况下的动态负载会使绕组匝间电压波动达20%,需在负载循环中模拟该波动,以激发匝间短路失效。

冲击负载:指负载强度短时急剧上升的场景(如爬坡、超车、过减速带)。其特征是扭矩在1-3秒内升至120%-150%额定值,随后快速回落。这类负载主要考验电机的机械结构强度与绝缘的短时耐受能力——转轴会因短时大扭矩产生弯曲应力,若设计余量不足会断裂;绕组绝缘则需承受短时过电流产生的过电压,否则会击穿。例如,爬坡工况的冲击负载会使转轴应力达到屈服强度的80%,需在循环中保留该峰值,以验证转轴的抗冲击能力。

负载循环的周期与次数设计

负载循环的“周期”是指一次完整的工况组合(如城市+高速+爬坡),“次数”则是周期的重复次数,两者需结合电机的生命周期总损伤计算:

首先是周期长度的设计:需覆盖目标用户的“典型出行场景”。例如,某款家用车的典型出行是“城市通勤(20分钟)+高速(30分钟)+小区爬坡(5分钟)”,则负载循环的周期长度需设定为55分钟,其中城市工况占36%、高速占54%、爬坡占10%,与实际比例一致。周期长度不宜过短(无法覆盖全工况)或过长(增加试验时间),通常以30-60分钟为宜。

其次是循环次数的计算:需基于“损伤等效原理”——试验中的负载循环损伤需等于电机全生命周期的实际损伤。例如,某电机的设计寿命是15万公里,对应实际运行时间约5000小时,其中稳态负载占40%(2000小时)、动态占50%(2500小时)、冲击占10%(500小时)。若负载循环的周期长度为50分钟,其中稳态负载20分钟、动态25分钟、冲击5分钟,则一个周期的损伤相当于实际运行50分钟。那么循环次数=总实际运行时间/周期时间=5000×60/50=6000次。

最后是加速因子的应用:为缩短试验周期,可适当引入加速因子——在不改变失效模式的前提下,增加负载强度或频率。例如,动态负载的波动频率可从实际的1Hz提高到2Hz(加速因子2),这样循环次数可减少至3000次,但需验证加速后的负载是否仍能激发相同的失效(如匝间短路)。需注意,加速因子不能过大(如超过5),否则会引入“过应力失效”(如转轴因高频冲击断裂,而实际中不会出现)。

边界条件的协同设计

负载循环并非孤立的“扭矩-转速”曲线,需与电机的边界条件(温度、电压、转速)协同设计,否则会导致试验结果失真:

温度边界:电机的负载与温度直接相关——负载越大,发热越多,温度越高。需在负载循环中模拟实际使用中的温度环境:例如,城市工况下的环境温度是25℃,电机散热系统(水冷)的流量是10L/min,那么试验中的环境温度与散热流量需与实际一致。若试验中温度超过实际最高值(如150℃),会导致绝缘材料提前老化,出现非真实失效;若温度过低(如80℃),则无法激发热相关失效(如绕组绝缘老化)。

电压边界:电池电压会随电量变化(满电100V,低电80V),而电机的扭矩与电压平方成正比(直流电机)或与电压成正比(交流电机)。需在负载循环中覆盖电池的全电压范围——例如,前1000次循环用满电电压(100V),中间3000次用额定电压(90V),最后2000次用低电电压(80V),确保试验覆盖不同电量下的负载特征。若仅用满电电压,会高估电机在低电量下的扭矩输出能力,导致试验结果不准确。

转速边界:电机的转速范围是0-10000rpm(例如),不同转速下的负载特征不同——低转速(<2000rpm)时扭矩大,高转速(>8000rpm)时扭矩小(恒功率区)。需在负载循环中覆盖全转速范围:例如,城市工况的转速范围是0-3000rpm,高速是5000-8000rpm,爬坡是2000-4000rpm。若负载循环仅覆盖中转速(3000-6000rpm),则无法验证低转速高扭矩(爬坡)或高转速低扭矩(高速)下的失效模式(如高转速下的永磁体退磁)。

负载循环与失效模式的关联匹配

负载循环的设计需与电机的失效模式一一对应——不同负载下的失效点不同,需确保负载循环能激发目标失效:

绕组绝缘失效:主要由稳态高负载的持续高温(导致绝缘老化)或动态负载的电压波动(导致匝间击穿)引起。需在负载循环中增加稳态负载的持续时间(如20分钟/周期)与动态负载的电压波动幅度(如20%),以激发绝缘失效。例如,某电机的绕组绝缘等级是H级(耐温180℃),但实际中在稳态负载下温度会达到150℃,需在负载循环中让稳态负载的温度保持在150℃,持续足够时间(如1000次循环),才能激发绝缘老化失效。

轴承失效:主要由动态负载的频繁波动(导致润滑失效)或稳态负载的长期恒定载荷(导致滚道点蚀)引起。需在负载循环中增加动态负载的波动频率(如2Hz)与稳态负载的持续时间(如20分钟/周期),以激发轴承失效。例如,某轴承的设计寿命是10000小时,对应试验中的循环次数是6000次,需让负载循环的轴承负载与实际一致,才能在6000次循环后出现点蚀失效。

机械结构失效:主要由冲击负载的短时大扭矩(导致转轴弯曲、机壳开裂)引起。需在负载循环中保留冲击负载的峰值(如150%额定扭矩)与持续时间(如3秒),以激发机械失效。例如,某转轴的屈服强度是300MPa,在冲击负载下的应力是240MPa(80%屈服强度),需在负载循环中让冲击负载的应力保持在240MPa,才能在多次循环后出现转轴弯曲失效。

负载循环的验证与动态调整

负载循环设计完成后,需通过试试验验证其有效性,并根据试验数据动态调整:

试试验的实施:先进行5-10次循环的试试验,采集电机的关键参数——温度(绕组、轴承、机壳)、振动(轴承、转轴)、电流(绕组)、电压(电池)、扭矩(输出)。例如,试试验中稳态负载的绕组温度达到130℃(与实际一致),动态负载的电流波动幅度为20%(与实际一致),冲击负载的扭矩峰值为150%(与实际一致),说明负载循环的基本特征符合预期。

数据的分析与评估:需对比试试验数据与实际数据,看是否存在偏差:①若试试验中的温度高于实际(如160℃),说明稳态负载的持续时间太长,需缩短(如从20分钟减至15分钟);②若试试验中的振动值低于实际(如0.5mm/s vs 1.0mm/s),说明动态负载的波动幅度不够,需增加(如从10%扭矩波动增至15%);③若试试验中没有出现任何失效(如绕组温度正常、轴承振动正常),说明负载强度不足,需增加冲击负载的峰值(如从150%增至160%额定扭矩)或频率(如从1次/周期增至2次/周期);④若出现非预期失效(如转轴断裂),说明负载过应力,需降低冲击负载的峰值(如从150%减至130%额定扭矩)。

动态调整的迭代:试试验后需根据数据调整负载循环,再进行下一轮试试验,直到满足以下条件:①负载特征与实际一致(扭矩、转速、温度、电流的偏差小于5%);②能激发预期的失效模式(如绕组绝缘老化、轴承点蚀、转轴弯曲);③没有出现非预期失效(如过应力断裂)。例如,某电机的试试验中,稳态负载的温度达到160℃(实际最高130℃),调整后将稳态负载时间从20分钟减至15分钟,试试验温度降至130℃,符合要求。

本文地址:https://ulsdmg.com/a/2698.html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