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测[三方检测机构平台]

工业机器人可靠性增长试验的负载应力设置规范

工业机器人可靠性增长试验是通过模拟实际作业环境暴露潜在故障、优化设计的关键环节,而负载应力设置作为试验核心参数,直接决定试验有效性与结果可信度。合理的负载应力设置需兼顾实际工况还原、极限边界控制及动态特性模拟,是确保机器人批量生产中稳定运行的重要前提。

负载应力的分类与定义

工业机器人的负载应力主要分为静态、动态与冲击三类。静态负载是机器人静止或匀速运动时承受的恒定力,如搬运机器人保持末端重物静止的负载,考验关节与电机的持续承载能力;动态负载是随运动轨迹、速度变化的可变力,如焊接机器人沿曲线运动时的惯性力与焊接反作用力叠加,更贴近实际作业状态;冲击负载是瞬间峰值力,如码垛机器人抓取重物的启动加速度,易导致齿轮疲劳、轴承损伤等故障。

三类负载应力的特点差异显著:静态负载稳定但考验持续性能,动态负载复杂但还原真实作业,冲击负载短暂却易引发突发故障。需根据机器人作业类型(如搬运、焊接)优先选择对应应力类型,避免单一应力导致试验偏差。

明确分类是设置规范的基础——例如装配机器人需重点模拟动态负载(频繁姿态调整),而搬运机器人需同时覆盖静态(重物保持)与冲击(起升瞬间)负载,确保试验覆盖主要故障模式。

负载应力与实际工况的匹配原则

负载应力设置的核心是“还原实际工况”,即试验负载需与生产线上的真实受力一致。例如汽车焊装线点焊机器人,实际负载包括焊枪重量(约50kg)、焊接电极压力(约100N)及运动惯性力,试验需叠加这些力作为末端负载。

实现工况匹配需先采集关键数据:

一、末端负载的重量与惯量,通过传感器测生产中工件重量或查图纸。

二、运动轨迹的速度与加速度,从机器人控制器导出实际轨迹数据。

三、作业反作用力,如焊接电弧力、装配压装力,需现场实测。

脱离工况的负载设置会导致试验失效——例如若将焊接机器人的动态负载简化为恒定重量,无法暴露焊接反作用力引发的减速器磨损故障,试验结果无法指导实际生产。

动态负载的模拟方法与要求

动态负载是工业机器人最常见的应力类型,模拟需关注力的时域变化与惯量特性。时域变化可通过伺服加载系统实现:用伺服电机驱动负载平台,根据实际作业的力曲线调整负载大小与频率,例如焊接机器人需模拟“起弧-焊接-熄弧”的力变化曲线。

惯量特性模拟需计算末端负载的转动与直线惯量——例如搬运圆柱工件的转动惯量为(1/2)mr²(m为质量、r为半径),试验需用相同惯量的负载块代替,避免因惯量不匹配导致关节扭矩计算偏差。

动态负载需与运动同步:例如机器人加速时,负载力需随加速度增加而增大;减速时随加速度减小而降低,确保力与运动状态的一致性,否则无法模拟实际作业中的惯性力冲击。

极限负载的边界控制要求

极限负载是暴露潜在故障的关键,但需严格控制在设计极限内。极限负载需基于机器人额定参数:例如额定负载100kg的机器人,极限负载通常取110%-150%(参考设计手册),且明确持续时间(如单次0.5秒、每小时循环10次)。

设计极限需参考关键部件承载能力——例如关节减速器的最大输入扭矩、电机最大输出功率、连杆材料屈服强度。若极限负载超过减速器扭矩10%,可能导致齿轮塑性变形,无法恢复性能。

极限负载需“渐进式”施加:试验初期先以额定负载运行,待系统稳定后逐步提升至极限。例如码垛机器人先以80kg(额定80%)运行200小时,再提至120kg(120%)运行100小时,最后以150kg(150%)运行50小时,避免初始高应力导致不可逆损坏。

负载应力的实时监测与反馈

负载应力设置需配合实时监测,确保不超安全边界。监测参数包括关节扭矩(扭矩传感器测)、电机电流(辅助验证扭矩)、部件温度(减速器油温不超70℃)、振动值(预警轴承磨损)。

监测系统需设阈值报警:例如关节扭矩超最大允许值90%预警,超100%自动停止试验。某焊接机器人试验中,腕关节扭矩达105%触发报警,经检查是动态负载加速度过高,调整后恢复试验。

反馈需闭环:监测数据实时传至控制软件,自动调整负载参数——例如电机温度升至75℃时,软件降低负载循环频率,待温度回落至60℃再恢复,避免过热损坏。

不同关节的负载应力差异化设置

工业机器人各关节负载特性差异大,需差异化设置。以六轴机器人为例:肩关节(J1)与肘关节(J2)承受本体与末端重力,负载以静态为主;腕关节(J4-J6)驱动末端姿态调整,承受惯性力与反作用力,负载以高动态、冲击为主。

差异化设置方法包括:调整力的方向——腕关节需模拟末端径向力与扭矩,用偏心负载块实现;调整动态加速度——腕关节加速度(0.5m/s²)高于肩关节(0.2m/s²),匹配实际运动需求;调整极限比例——腕关节极限负载取额定150%,肩关节取120%,因腕关节设计更侧重动态承载。

避免“平均主义”——若所有关节用相同负载,会导致腕关节应力不足(无法暴露故障)或肩关节应力过高(不必要损坏),降低试验效率。

负载应力的验证与调整流程

负载设置完成后需预试验验证:以额定负载运行10-20小时,采集关节扭矩、温度数据,对比实际工况数据——若偏差超10%,调整负载参数(如增加动态加速度、修改极限比例)。

预试验需验证动态负载效果:例如焊接机器人预试验时,检查末端轨迹与实际重合度、力曲线一致性——若轨迹偏差大,调整伺服加载系统参数;若力曲线不符,重新测量实际反作用力。

试验中调整基于故障分析:某装配机器人J5关节减速器频繁损坏,经分析是动态负载频率(5Hz)与减速器固有频率(4.8Hz)共振,调整频率至6Hz后故障消失。

试验后评估有效性:统计故障模式(如减速器磨损)与实际生产一致性——若一致,说明设置有效;若偏差大,重新采集工况数据调整负载,确保试验结果指导设计优化。

本文地址:https://ulsdmg.com/a/2627.html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