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测[三方检测机构平台]

工业机器人可靠性增长试验的定位精度测试

工业机器人作为智能制造的核心装备,其可靠性直接决定生产线稳定性。可靠性增长试验通过“测试-分析-改进”循环提升性能,而定位精度测试是核心环节——它不仅验证机器人“准确到达指定位置”的能力,更能通过长期数据追踪,发现机械、控制或环境因素导致的精度退化问题,为可靠性改进提供直接依据。

工业机器人定位精度的基本概念

工业机器人的定位精度是末端执行器(TCP,工具中心点)实际位置与理论位置的一致程度,主要分两类:

一、绝对定位精度,即TCP在工作空间内任意位置的实际坐标与运动学模型计算的理论坐标偏差。

二、重复定位精度,即TCP多次到达同一理论位置时的实际位置离散程度。

影响定位精度的因素涵盖机械、控制、环境三大类:机械方面包括关节轴承间隙、连杆制造误差、减速机回程间隙;控制方面包括运动学模型简化、伺服系统响应速度;环境方面包括温度变化导致的机械臂热膨胀、振动引起的结构变形。

在可靠性增长试验中,定位精度的“动态变化”是关注重点——而非静态单次结果。比如机器人连续运行1000小时后,关节轴承磨损增大间隙,导致定位精度从±0.1mm下降到±0.3mm,这种退化趋势直接反映可靠性薄弱环节。

可靠性增长试验对定位精度测试的特殊要求

与常规出厂检测不同,可靠性增长试验中的定位精度测试需满足“长期、多工况、关联失效”要求。首先是“长期”:覆盖机器人典型寿命周期(如500、1000小时),追踪精度随时间退化曲线。

其次是“多工况”:模拟实际应用中的负载(满载/空载)、速度(低速装配/高速搬运)、路径复杂度(连续圆弧/急停急启)变化,因不同工况下精度退化模式不同。

再者是“关联失效”:测试需与失效模式分析(FMEA)结合。比如机器人出现“关节温度过高”失效时,需立即复测精度,验证是否热膨胀导致精度下降;出现“减速机异响”时,检查对应轴定位误差是否增大,确认失效与精度的因果关系。

此外,试验要求测试“可重复性”——同一条件下多次测试结果一致,才能判断改进效果。比如改进润滑系统后,再次运行1000小时,精度退化量从0.2mm减至0.1mm,说明改进有效。

定位精度测试的核心指标与计量标准

核心指标依据ISO 9283《工业机器人 性能规范及其试验方法》和GB/T 12642《工业机器人 性能规范》确定,主要包括:1.绝对定位精度(AP):TCP实际与理论位置的最大偏差(mm);2.重复定位精度(RP):多次到达同一位置的偏差标准差(mm);3.路径精度(PP):实际路径与理论路径的最大偏差。

4.路径重复精度(PRP):多次路径运动的离散程度。

计量标准需满足“溯源性”:激光跟踪仪、三坐标测量机等设备需定期校准,校准证书覆盖测试量程和精度等级。比如激光跟踪仪测距精度需±0.01mm、角度精度±0.001°,才能满足工业机器人±0.1mm级精度测试要求。

测试前的准备工作

测试前准备直接影响结果准确性,主要包括四部分:

一、设备校准:激光跟踪仪先自校准(用内置校准球),再与三坐标标定的基准块对比,确认误差在允许范围。

三坐标测量机运行“空运行测试”,检查各轴运动精度。

二、机器人状态检查:检查关节减速机润滑(油位、油脂状态)、关节间隙(手转关节感受松动)、电缆张力(无拖拽缠绕)、末端执行器安装精度(千分表查TCP与法兰同轴度)。

三、环境控制:保持恒温(20±2℃)、恒湿(40%~60%RH),避免振动(周边设备停机),因温度变化1℃会导致钢质机械臂0.01mm/m热膨胀,影响高精度测试;振动会导致传感器数据波动。

四、程序编写:按ISO 9283要求编写测试程序,选择“工作空间对角线”“环形”等路径,包含直线、圆弧和点动,设置固定速度(如50mm/s)和加速度(如100mm/s²),避免速度变化影响精度。

定位精度测试的实施步骤

实施需严格遵循标准流程:

1.路径设定:根据工作空间选择ISO 9283的“类型A”(小空间)或“类型B”(大空间)路径,包含直线、圆弧,覆盖关节全行程。

2.数据采集:TCP安装激光跟踪仪靶球,运行程序,以1kHz频率采集位置数据,每个点采集5次(避免偶然性);重复定位精度采集20次以上,确保统计可靠。

3.数据处理:用配套软件(如Leica Infinity)计算偏差,统计最大偏差(AP)、标准差(RP);路径精度计算“ Hausdorff距离”(两路径最大垂直距离)。

4.失效复测:测试中若机器人异常(如关节超温、减速机异响),立即停止,记录状态后重新测试,对比异常前后精度,确认是否因失效导致退化。

测试中的干扰因素与排除方法

常见干扰需针对性排除:

一、关节间隙:减速机回程间隙(如谐波减速机0.01~0.05mm)导致反向运动误差,可在程序中加“预紧运动”(目标点前先动5mm)消除间隙。

二、电缆拖拽:电缆拉力导致TCP偏差(尤其手臂伸展极限),用“低摩擦拖链”固定电缆,或优化布线让电缆与机械臂运动方向一致。

三、传感器延迟:采集频率低于机器人运动频率(如100Hz采集100mm/s运动)会漏数据,需选2kHz以上激光跟踪仪,确保采集频率是运动频率5倍以上。

四、运动学模型误差:模型假设关节理想旋转,实际制造误差导致偏差,用“参数辨识”技术(采集大量数据修正连杆长度、关节偏移)提高理论位置准确性。

测试数据与可靠性增长的关联分析

数据价值在于关联可靠性增长——通过数据找退化根源,制定改进措施:

比如X轴精度每月退化0.02mm,分析发现该轴减速机轴承温度高10℃,拆解后油脂碳化导致磨损,改进为耐高温油脂(150℃)并加冷却系统,退化量降至0.005mm/月。

再比如某点重复精度标准差从0.01mm增至0.05mm,查得关节螺栓扭矩从100N·m降至80N·m,改用防松螺栓并每200小时检查扭矩,标准差恢复至0.01mm内。

通过“精度退化曲线”可预测“精度寿命”(精度降至允许值的时间),如原曲线寿命5000小时,改进后延长至8000小时,直接体现可靠性增长。

常见的测试误区与规避策略

需规避的误区:

误区一:只测重复精度忽略绝对精度。离线编程(如汽车焊接)需绝对精度,否则焊点偏移。规避:同时测试两者,按应用场景选重点。

误区二:路径覆盖不全。边缘区域关节转角大,误差是中心2~3倍,需按ISO 9283覆盖“四角+中心”。

误区三:环境控制不严。车间测试温度振动波动大,结果不可信,需在实验室或用环境舱测试。

误区四:忽略异常值。异常值(如偏差突然增大0.5mm)可能是失效前兆,需保留数据分析原因,确属测量误差再删除。

本文地址:https://ulsdmg.com/a/2626.html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