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靠性增长试验是通过系统性试验与改进提升产品可靠性的核心环节,而试验方案审批流程是保障试验合规、科学与可执行的关键前置程序。它覆盖方案编制到实施的全链条,需协调技术、质量、安全等多部门诉求,既要满足标准规范,又要适配产品特性与项目目标,是可靠性工程中不可或缺的管理节点。
试验方案编制与初审准备
可靠性增长试验方案需覆盖全要素:明确试验目的(如“将某型电子设备MTBF从500小时提升至1000小时”)、对象(产品型号、批次、样本量)、方法(环境应力筛选+增长试验组合)、条件(温度-40℃~85℃、振动10~2000Hz)、进度(8周3轮试验)及人员职责。这些内容是审批的基础,需确保逻辑清晰、内容完整。
方案编制完成后,由可靠性工程部门或试验中心开展内部初审。初审重点核查完整性(是否遗漏故障判据、数据记录要求)、准确性(是否引用现行标准如GJB 1407、IEC 61014)及一致性(目的与方法是否匹配)。例如,若目的是“解决早期故障”,方法需对应“逐步施加应力暴露故障”。
初审通过后,需整理资料清单:方案文本、标准清单及有效性证明、前期试验数据(如环境筛选报告)、故障判据说明书等,为后续评审提供支撑。资料不全将直接影响初审通过,需提前补全。
技术可行性评审
技术评审由可靠性、设计、试验工程师组成评审组,核心验证试验方法的科学性。例如增长模型选择:机电设备适配Duane模型(反映早期故障快速增长),复杂系统(如航空电子)需验证AMSAA模型的参数(如形状参数β是否符合故障规律)。
试验样本量需满足统计显著性:若置信水平90%,样本量需覆盖10倍目标MTBF的累积时间。若样本量不足,评审组会要求调整——如增加样本或延长单样本试验时间,避免因数据量小导致增长结论不可靠。
试验条件需模拟实际使用环境:车载电源需匹配“启动-运行-停止”循环应力,而非恒定高温;应力施加需“从低到高”,避免瞬间高应力引发非相关性故障(如振动过大损坏结构件)。
故障检测手段也需核查:方案需明确在线监测参数(电压、电流)、离线检测方法(拆机检查电容)及工具(红外热像仪),确保相关性故障(影响增长的故障)不遗漏。若检测手段缺失,评审组会要求补充。
质量合规性核查
质量部门聚焦方案与质量体系的一致性,对照ISO 9001或IATF 16949条款,验证质量控制点设置——如每轮试验后3日内完成故障分析报告,明确故障闭环流程(设计改进→验证→质量确认)。
军工产品需满足GJB 841故障归零要求:方案需明确故障分类(设计、工艺、外购件)、报告内容(现象、时间、条件)及“双五条”标准(定位准、机理清、复现、措施有效、举一反三)。若归零流程缺失,质量部门会要求补充。
试验过程的质量监督节点需明确:每轮试验前设备需校准(计量部门出报告),试验中每2小时记录环境条件,试验后需外观检查与功能测试,确保数据真实可追溯。若监督节点遗漏,质量部门会要求完善。
安全风险评估与审批
安全部门识别潜在风险:高压试验(10kV)需防触电,高温试验(150℃)需防火,旋转部件需防机械伤害。方案需明确控制措施——如高压试验设两级防护(绝缘手套+接地),高温试验配自动灭火系统及温度报警。
应急处置方案是审批关键:需明确联系人(安全管理员、急救电话)、物资位置(灭火器在试验箱旁3米内)及流程(触电时先断电再心肺复苏)。高风险试验(如电池试验)需现场演练,验证人员能否1分钟启动灭火、3分钟疏散。
若防护措施或应急方案缺失,安全部门会要求整改——如防护栏高度需达1.2米、紧急停止按钮响应≤0.5秒,整改通过后方能审批。
资源匹配性验证
资源部门核查设备、场地、人员及物资的匹配度:设备需确认环境试验箱(三综合)在校准期内(≤12个月),容量能容纳5台样本及监测设备;场地需预留故障分析区(放示波器)、样本存放区(恒温柜)及操作区(与试验区隔2米)。
人员资质需符合要求:试验人员持特种作业证(高压、起重),可靠性工程师需有CRE资质,故障分析师需3年以上经验。若资质不足,需岗前培训或调整人员。
物资需充足:传感器、易损件(密封条、电缆)需有备用库存,避免因物资短缺中断试验。若物资不足,资源部门会要求补充。
跨部门会签确认
会签由项目负责人组织技术、质量、安全、资源部门负责人参与,整理评审问题清单(如技术部要求调整模型参数、质量部要求补充归零流程),标注整改状态(已调整/待确认)。
各部门需确认整改结果:技术部验证调整后的Duane模型参数(α从0.3到0.4)是否符合产品特性,质量部检查补充的归零流程是否符合GJB 841,安全部核查防护栏高度是否达1.2米。
若有争议(如资源部说设备无法按时到位,技术部坚持原进度),需协调解决——如分2批试验或共享其他项目设备,确保一致。会签完成后,各部门负责人签字确认,未签字需说明原因并整改。
最终审批与方案发布
最终审批由可靠性总监或项目经理负责,审查全流程评审记录(初审、技术、质量、安全、资源、会签),确保所有问题闭环(未解决问题为0)。若有遗留问题(如传感器校准延迟3天),会附条件批准——校准完成后启动试验,质量部跟踪。
审批通过后发布正式方案,同步至试验、质量、安全、设计部门:试验部准备设备场地,质量部制定监督计划,安全部部署应急物资,设计部准备故障改进资源(备用元器件、变更流程)。
方案发布后需组织交底会:编制部门向执行人员讲解要点(目的、故障判据、应急流程),避免理解偏差——如试验人员误将非相关性故障计入增长数据,导致结论错误。交底完成后,试验方可启动。
![万测[三方检测机构平台]](http://testsite.oss.files.d50.cn/ulsdmg.com/image/logo.png)
![万测[三方检测机构平台]](http://testsite.oss.files.d50.cn/ulsdmg.com/image/author.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