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测[三方检测机构平台]

可靠性增长试验中的故障模式分析流程

可靠性增长试验(Reliability Growth Test, RGT)是通过“试验-分析-改进”迭代循环提升产品可靠性的核心手段,而故障模式分析是其中将试验数据转化为改进行动的关键环节。它聚焦于识别故障的具体形式、追溯根本原因并推导针对性措施,直接影响可靠性增长的效率与效果。本文将系统拆解该流程的全环节,覆盖从试验前准备到改进闭环的具体方法与实践要点。

试验前的分析准备

故障模式分析需建立在明确的前置条件上。首先要对齐试验目标——需明确产品的可靠性定量要求(如MTBF≥1000小时)、试验阶段(如研发中期性能验证或量产前强化试验),确保分析聚焦于与目标强相关的故障类型。其次要整理产品技术资料,包括BOM、原理图、功能框图及关键部件规格书,这些是定位故障位置、关联功能逻辑的基础。例如,当试验中出现“电机转速异常”时,通过功能框图可快速追溯至驱动电路、电机本体或控制算法等模块。最后需确定分析准则:明确故障分类标准(如按功能分为电源、控制、执行系统故障)、严重度等级(如I级“危及安全”、II级“功能丧失”)及数据筛选规则(排除操作失误导致的非产品故障),避免后续分析歧义。

故障数据的系统收集

故障数据是分析的“原材料”,需覆盖试验全流程:

一、实时监测数据(温度、电压、振动传感器的运行参数)。

二、操作人员记录(故障现象描述、操作动作)。

三、事后物理检查结果(如“电容鼓包”“齿轮磨损”等直观失效)。数据需包含关键要素:故障时间(绝对或累积试验时间)、位置(具体到元件,如“PCB板C12电容”)、现象(如“电源输出电压从24V跌至18V”)、环境条件(温度、湿度、振动量级)。

为保证准确性,需交叉验证:操作人员描述需与传感器数据核对(如“电机异响”时,振动振幅是否超阈值);物理检查结果需与功能异常关联(如“电容鼓包”需对应“电源输出异常”)。若发现矛盾(如操作人员记录“电机停转”但传感器显示运行),需重新核查是否为记录或传感器故障。

故障模式的精准识别

故障模式是“元件失效形式+功能影响”的具体描述,而非笼统的“产品坏了”。例如“电容鼓包导致电源输出电压异常”是清晰模式,“电源故障”则过于模糊。识别需遵循“具体、唯一、可追溯”原则:具体指明确失效元件、形式及功能后果;唯一指同一模式不对应多种现象;可追溯指能反推至试验数据。

常用方法包括归类法(将相似现象归为同一模式,如3次“电阻烧毁导致信号断路”归为“电阻过流烧毁导致信号中断”)与对比法(对比历史故障库,如行业典型模式“IGBT过热导致电机驱动异常”,若试验中出现“电机驱动温度超120℃且转速下降”,可快速识别)。需避免混淆:故障原因(如“选型错误”)、故障影响(如“系统停机”)均不是故障模式,正确逻辑是“原因→模式→影响”(选型错误→电容鼓包→电源异常→系统停机)。

故障根本原因的深度剖析

原因分析需找“根本原因”——最底层可改进的原因,而非表面现象。例如“电容鼓包”的表面原因是“过热”,根本原因可能是“选型时耐压值低于工作电压”或“散热片面积不足”。常用工具是鱼骨图(从人、机、料、法、环、测六维度排查):“料”指电容耐压值不足;“法”指设计时未做热仿真;“环”指试验温度超电容额定值。

另一种工具是“5W1H法”:连续问“为什么”直达本质——为什么鼓包?因温度高;为什么温度高?因散热片小;为什么散热片小?因设计未做热仿真——最终“设计未做热仿真”是根本原因。需避免“头痛医头”,确保原因可改进(如“未做热仿真”可通过补充仿真解决,而非“电容质量差”这类难以验证的原因)。

故障影响的多维度评估

影响评估用于确定改进优先级,需从严重度(Severity)、发生频率(Occurrence)、检测难度(Detection)三维度量化(SOD模型)。严重度指对功能、安全的影响:如“电池爆炸”是I级(危及安全),“指示灯不亮”是III级(不影响功能);发生频率指该模式占总故障的比例(如某模式出现5次,总故障20次,频率25%);检测难度指试验中发现的难易度(如“传感器实时监测电压异常”检测难度低,“内部虚焊导致偶尔信号中断”难度高)。

评估需结合试验目标:若目标是安全可靠性,优先处理严重度高的模式(如I级);若目标是降低故障频率,优先处理发生频率高的模式(如≥30%);若目标是提高试验效率,优先处理检测难度高的隐性故障。例如,某模式严重度I级、频率10%、检测难度高,即使频率低也需优先改进——因其可能导致安全事故且难发现。

针对性改进措施的推导

改进措施需直接针对根本原因,且满足“可实施、可验证、经济性”:可实施指技术可行(如“更换更高耐压电容”可行,“重新设计电源模块”不可行);可验证指效果能通过试验验证(如“增大散热片”后,测试电容温度是否下降);经济性指成本可控(如“更换电容”成本低,“改用进口电容”需权衡)。

推导需遵循“一对一”原则:

一个根本原因对应一个措施,避免泛泛而谈。例如,根本原因“电容选型错误(耐压16V<工作电压20V)”,措施是“更换为25V电容”;根本原因“散热设计不足”,措施是“增大散热片面积50%”。需避免“改进设计”这类模糊表述——应具体到“设计阶段补充热仿真分析”。同时要考虑连锁影响:如更换电容可能增大体积,需核对产品尺寸限制。

改进效果的验证与闭环

措施实施后需回到试验验证,遵循“相同条件、可重复”原则:相同条件指验证环境、负载、操作与原试验一致(如原试验是“55℃满载运行”,验证需相同);可重复指试验需进行3次以上,确保结果稳定。

验证指标包括:故障模式是否再次出现(如更换电容后,是否还“鼓包”)、功能是否恢复(如电源输出电压波动从±5%降至±1%)、可靠性指标是否提升(如MTBF从800小时升至1000小时)。若验证通过,需将“故障模式-根本原因-改进措施”录入企业可靠性数据库,供后续产品参考;若未通过(如改进后仍出现该模式),需重新分析原因——可能原根本原因判断错误(如不是选型问题而是电容质量问题),需再次循环分析。

本文地址:https://ulsdmg.com/a/2498.html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