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测[三方检测机构平台]

可靠性增长试验中的故障根本原因分析流程

可靠性增长试验是通过“暴露故障-分析原因-实施纠正”循环提升产品可靠性的关键手段,而故障根本原因分析(RCA)是其中的核心环节——只有精准定位故障的根本原因,才能避免无效整改,确保试验后产品可靠性真正提升。本文将拆解可靠性增长试验中RCA的全流程,从故障数据收集到原因确认,提供可落地的工程方法参考。

故障数据的规范化收集

故障数据是RCA的基础,需覆盖“试验环境、故障时间、操作流程、观测指标”四大维度。例如某机载设备故障时,需记录温度65℃、振动加速度15g的环境参数,故障发生在试验启动后120分钟,以及电源模块输出电压骤降的实时数据。同时需标注故障件唯一标识(如SN-2023-05-008)和试验人员的主观描述(如“听到模块内部异响”),避免追溯偏差。

数据收集需“实时录入”,故障发现后30分钟内完成初步填写,防止记忆遗漏;间歇性故障需增加“复发次数”“复发环境差异”记录,例如某伺服电机在湿度80%以上时多次卡顿。收集完成后需检查完整性,若主观描述与量化数据矛盾(如“听到异响”但振动传感器无异常),需重新核实。

故障现象的精准描述与初步定位

故障现象描述需遵循“客观、具体、可复现”原则,避免模糊表述。例如“某电源模块在65℃、5A负载下,输出电压从28V降至18V,模块表面温度升至90℃触发过温保护”,既包含环境负载,也涵盖量化指标与保护动作。

初步定位需结合产品功能结构,将故障范围缩小至子系统或组件。例如无人机飞控GPS信号丢失,可通过更换GPS模块或传输链路验证:若换模块后恢复,定位至模块;若换链路后恢复,定位至链路。此步骤可利用故障树分析(FTA),将“输出电压过低”分解为“输入异常、功率管失效、反馈电路故障”等子事件,逐步排除无关因素。

基于5W2H的原因假设提出

利用5W2H(What/When/Where/Why/Who/How/How much)工具引导假设,确保覆盖所有可能。例如针对“电源模块输出低”,提问:What(输出低至18V)、When(试验120分钟)、Where(功率管区域)、Why(散热不足?反馈失调?)、Who(按标准操作)、How(负载升至5A时发生)、How much(影响试验中断),从而提出“导热硅脂过厚”“反馈电阻漂移”等假设。

假设需与数据关联,若故障时环境65℃,则假设需包含“高温导致性能下降”,而非“低温材料收缩”。同时避免遗漏非硬件因素(如校准流程错误),某汽车雷达故障最终原因是“校准未考虑温度补偿”,若初期遗漏流程因素,将陷入僵局。

利用鱼骨图法展开因果分析

鱼骨图(5M1E:人/机/料/法/环/测)可将假设细化为具体因果链。以“电源模块输出低”为例,主骨为故障现象,大骨分为六类:人(操作误调?查记录无)、机(功率管选型错?查BOM符合)、料(散热片材质铝?符合设计)、法(焊接工艺手工?回流焊符合)、环(环境超额定?功率管结温未超)、测(仪器校准过期?在有效期内),最终聚焦至“导热硅脂厚度0.3mm(设计0.1mm)”的小骨。

分析需结合现场验证,拆解故障件测量硅脂厚度,确保真实性。鱼骨图需细化至“可采取措施的具体原因”,而非“散热不好”等模糊表述。

通过故障复现验证假设

假设需通过“原样复现”验证:选取同型号模块,涂抹0.3mm硅脂,置于65℃环境加5A负载,若输出降至18V且结温升120℃,与原故障一致,则假设成立;若复现失败,需重新审视假设(如硅脂导热系数不符)。

间歇性故障需增加试验次数,例如某电机卡顿假设“润滑脂高温失效”,需在80℃下运行10次,若3次出现卡顿则验证成立。复现需避免“替代条件”(如用50℃代替原65℃),确保结果可靠。

根本原因的分层确认

根本原因需从“物理层、设计层、流程层”分层确认:物理层是直接机制(硅脂过厚导致热阻大)、设计层是设计缺陷(未规定硅脂厚度)、流程层是流程漏洞(生产未检测硅脂厚度)。只有同时解决三层问题——调整硅脂厚度、补充设计要求、增加QC检测,才能彻底消除故障。

可通过5Why分析法追溯:为什么输出低?因功率管导通电阻大;为什么电阻大?因结温高;为什么结温高?因硅脂过厚;为什么过厚?因设计未规定;为什么未规定?因热设计未仿真硅脂影响。直至找到可措施的具体原因。

纠正措施的关联性验证

纠正措施需直接针对根本原因,避免过度纠正。例如针对“硅脂过厚”,措施是“调整厚度至0.1mm”,而非“更换功率管”;针对“设计未规定”,措施是“补充设计文件中的硅脂厚度要求(0.1mm±0.02mm)”,而非“增大散热片”。

验证需通过试验对比:实施措施后重新试验,若输出电压稳定在28V±0.5V,结温降至95℃,则措施有效。多原因故障需逐一验证,例如先验证“调硅脂”效果,再验证“补设计”“加检测”的有效性,确保无遗漏。

故障闭环的文档化记录

最后形成“故障闭环报告”,包含故障基本信息、现象描述、数据分析、假设验证、根本原因、纠正措施、验证结果及附件(故障件照片、复现曲线)。文档需标准化,采用企业统一模板,例如某企业模板要求“根本原因”分物理/设计/流程层填写。

文档需归档至可靠性数据库,关联产品型号与批次(如PM-28V-5A型号、2023-05批次),供后续试验检索参考。同时向设计、生产部门共享:设计部门优化热设计,生产部门改进硅脂检测流程,最大化RCA价值。

本文地址:https://ulsdmg.com/a/2490.html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