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15174-2009《可靠性增长试验导则》是我国指导产品可靠性系统性提升的核心标准,通过“试验-分析-改进-再试验”的闭环流程,推动产品从设计到量产阶段的可靠性逐步迭代。解析标准下的关键步骤,对规范试验执行、避免盲目性、确保改进效果具有重要实践价值,是可靠性工程落地的核心环节。
试验前的准备与策划
试验前需明确核心目标:新开发产品聚焦早期设计缺陷暴露,量产产品则解决批量故障。例如新研发的工业传感器试验,若目标定为“发现设计薄弱环节”,资源会向设计验证倾斜;若为量产传感器,目标则是“解决高温下信号漂移问题”,资源转向工艺改进。
需清晰定义试验对象边界,包括产品层次(如“传感器整机,含信号处理模块与电缆”)、是否包含软件(如传感器的校准算法)。边界模糊会导致试验范围偏差,例如未包含电缆的试验,可能遗漏电缆接头的振动疲劳故障。
量化可靠性要求是关键,需依据技术规范确定目标MTBF(如1500小时)及置信水平(通常取60%,符合增长试验“探索性”特征)。无量化要求会导致试验终止无明确标准,例如仅说“提升可靠性”,无法判断何时停止试验。
资源规划需覆盖试验设备(如模拟高温环境的恒温箱需兼容传感器的工作电压)、人员(可靠性工程师负责模型拟合,测试员负责数据记录,分析师负责故障定位)、时间(预留2周改进与验证周期)及经费(避免因预算不足中断试验)。
可靠性增长模型选择
GB/T15174推荐杜安模型与AMSAA模型:杜安模型通过幂律关系描述MTBF随试验时间的增长,公式为MTBF(t)=MTBF₀·t^α(α为增长斜率),电子设备α通常取0.3-0.5,机械产品因故障模式更复杂,α取0.2-0.3。
AMSAA模型是杜安模型的扩展,适用于整合试验与现场数据的场景。例如量产传感器试验,可通过AMSAA模型结合历史50台传感器的现场故障数据,更准确预测增长趋势。
模型选择需匹配产品成熟度:新设计产品用杜安模型(早期故障多,增长趋势明显);成熟产品用AMSAA模型(故障分布更分散)。参数初始估计可参考相似产品,例如某同系列传感器的初始MTBF为100小时,新传感器试验可设初始MTBF为90小时。
试验环境与剖面设计
试验环境需模拟实际使用场景:工业传感器的实际使用环境为“-20℃至70℃,伴随机振动(0.5g rms)”,试验环境需复现该条件。环境不真实会导致故障无法复现,例如仅在常温下试验,无法发现传感器在-20℃下的启动失败问题。
试验剖面需反映使用时序:例如工业传感器的典型使用剖面为“待机1小时→测量3小时→校准0.5小时”,各阶段时间比例需与实际一致。剖面设计不合理会导致故障暴露不充分,例如缩短测量阶段时间,可能遗漏长时间测量后的热积累故障。
优先采用综合应力环境:例如“温度循环+振动”同时施加,更接近真实使用场景,可暴露交互故障。例如某传感器试验,单一温度循环未发现问题,但温度+振动下,信号处理模块的焊点出现裂纹,这是单一应力无法模拟的。
环境需保证重复性:同一批次试验的温度波动需控制在±2℃内,振动频谱偏差不超过±5Hz,避免因环境差异导致故障发生时间不一致,影响数据分析准确性。
故障检测与记录
故障检测需结合多种方法:在线监测(用数据采集系统实时监控传感器的输出信号)、定期检查(每4小时停机查看传感器的外观与接头松动情况)、功能测试(每循环结束后测试传感器的测量精度,如误差是否≤±0.5%)。
故障记录需遵循GB/T 7826要求,内容包括:故障发生时间(如“试验进行至第320小时,振动阶段”)、环境条件(如“温度65℃,振动加速度0.4g”)、故障现象(如“输出信号从4-20mA降至2-10mA,测量误差达±5%”)、故障部位(如“信号处理模块的运算放大器U1”)、测试数据(如“U1的输入电压为2.5V,输出电压为1.2V,正常应为2.0V”)。
需记录故障发生的试验阶段,例如“振动阶段”的故障,后续分析可聚焦振动对组件的影响;“温度循环阶段”的故障,可关注温度应力的作用。未复现的偶发故障需标注“未复现”,避免遗漏潜在问题。
故障分析与根本原因定位
故障分析第一步是复现:用相同环境与操作重复故障,确认是否为必然故障。例如某传感器的信号漂移故障,重复3次试验均出现,判定为必然故障;若仅出现1次,且无法重复,判定为偶发故障。
故障隔离可采用替换法与仪器测量:例如信号漂移故障,替换运算放大器U1后,输出信号恢复正常,隔离到U1;用示波器测量U1的输入/输出波形,发现输出波形失真,确认U1故障。
根本原因分析需用5Why或FTA:某传感器U1故障,5Why分析:“输出波形失真→U1供电电压波动→电源模块输出纹波大→电源滤波电容容量下降→电容耐温等级不足(实际温度65℃,电容为85℃等级,但长期工作后老化)”,最终定位根本原因是电容耐温等级未匹配实际使用环境。
GB/T15174要求所有故障均需分析根本原因,除非偶发故障。表面原因修复(如仅更换U1)会导致故障复发,只有解决根本原因(更换105℃等级电容)才能彻底消除故障。
改进措施的制定与验证
改进措施需针对根本原因,满足SMART原则:具体(“将电源模块的滤波电容C2更换为105℃、100μF、25V的铝电解电容”)、可测量(“电容耐温等级从85℃提升至105℃”)、可实现(“3天内完成设计变更,5天内制作样品”)、相关(“解决电容老化导致的纹波问题”)、有时限(“下周内完成样品验证”)。
验证需通过小批量试验:制作10个改进样品,用相同环境试验300小时,确认故障不再发生。例如改进电容后的传感器,10个样品试验均未出现信号漂移,测量误差≤±0.5%,验证通过。
验证不通过需重新分析:若更换电容后仍出现纹波大问题,需用频谱分析仪测量电源输出纹波,发现是电源芯片的开关频率与传感器校准算法冲突,需调整芯片开关频率,重新制定改进措施。
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
通过模型拟合跟踪增长趋势:例如某传感器试验到1200小时,发生8次故障,用杜安模型拟合得MTBF₀=120小时、α=0.45,计算t=1200小时时MTBF≈120×1200^0.45≈120×13.5≈1620小时,接近目标1500小时。
每周需更新数据计算当前MTBF:若第4周MTBF为800小时,第5周为1000小时,第6周为1200小时,增长斜率稳定在0.4-0.45,说明改进有效;若第6周MTBF仅1100小时,增长放缓,需加快故障分析速度。
分析故障类型分布:若前期故障以设计故障(如电容耐温不足)为主,后期转向工艺故障(如焊点虚焊),说明试验进入后期阶段,需聚焦工艺优化,例如改进焊接工艺参数。
试验终止判据的应用
GB/T15174规定两类终止判据:
一、达到目标可靠性(当前MTBF≥目标值,且连续3周增长趋势稳定)。
二、达到试验上限(时间超计划2000小时,或故障数超20次)。
例如目标MTBF1500小时,试验到1400小时时,MTBF达1550小时,且连续3周增长斜率在0.4-0.45之间,满足终止条件;若试验到2000小时,MTBF仅1300小时,且故障数达25次,增长停滞,需终止试验,重新审视设计。
终止判据需预先写入试验方案,避免主观决定。例如方案中明确“试验时间上限2000小时,故障数上限20次”,确保试验终止有依据。
试验结果的报告与追溯
试验报告需包含:试验目的(“提升工业传感器的高温可靠性”)、对象(“型号为S-200的传感器整机,含信号处理模块与5米电缆”)、模型(“采用杜安模型,α=0.45”)、环境(“温度-20℃至70℃,振动0.5g rms”)、时间(“试验周期6周,累计1680小时”)、故障统计(“共发生8次故障,其中设计故障6次,工艺故障2次”)、改进措施(“更换105℃电容,改进焊接工艺”)、数据拟合结果(“最终MTBF1550小时”)、终止依据(“达到目标MTBF且增长稳定”)、结论(“试验满足要求,改进措施有效”)。
结果需可追溯:所有记录(故障单、分析报告、改进验证数据、试验原始数据)需保存至产品寿命周期(如10年)。例如客户询问“传感器高温可靠性如何提升”,可追溯到试验中的电容改进措施与300小时验证数据,证明可靠性提升的有效性。
![万测[三方检测机构平台]](http://testsite.oss.files.d50.cn/ulsdmg.com/image/logo.png)
![万测[三方检测机构平台]](http://testsite.oss.files.d50.cn/ulsdmg.com/image/author.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