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测[三方检测机构平台]

综合应力试验中机械振动与电应力的复合应力测试

在航空航天、汽车电子、工业控制等领域,电子设备常面临“机械振动+电应力”的复杂环境——比如汽车发动机舱内的ECU既要承受发动机的高频振动,又要应对电池供电的电压波动;航空传感器既要经历起飞时的冲击振动,又要处理机载电源的脉冲电应力。单一应力测试(如仅做振动或仅做电应力)难以模拟真实场景下的失效机理,因此“机械振动与电应力的复合应力测试”成为验证产品可靠性的关键手段,其核心是还原两种应力的协同作用,精准暴露潜在失效风险。

复合应力测试的定义与核心逻辑

机械振动与电应力的复合应力测试,是指在测试过程中同时向样品施加机械振动应力(包括正弦振动、随机振动、冲击振动等形式)和电应力(包括直流电压/电流、交流正弦波、脉冲波、浪涌等形式),而非简单的“先振后通电”或“先通电后振”。其核心逻辑并非两种应力的“叠加”,而是“协同作用”——比如振动会导致样品内部焊点、引脚的机械疲劳,而电应力会加速这些疲劳点的电迁移或绝缘击穿,二者共同作用的失效速度远快于单一应力。

机械振动应力的本质是通过振动台的机械运动,使样品产生位移、速度或加速度变化,模拟产品在运输、使用中的振动环境;电应力则是通过可编程电源或信号发生器,向样品施加符合实际工作场景的电参数,模拟供电波动、负载变化或电磁干扰。二者的同步施加,才能还原“振动导致机械结构松动→电接触电阻增大→局部发热→绝缘老化”的链式失效过程。

测试的必要性:解决单一测试的“失效盲区”

单一应力测试的局限性在于无法覆盖“多应力协同失效”场景。以汽车电子中的车载多媒体主机为例:仅做振动测试时,可能仅能发现塑料外壳的开裂或按键松动,但无法察觉“振动导致PCB板焊点微裂纹+电应力导致裂纹处电迁移”的失效——当焊点出现微裂纹时,电流通过裂纹的狭小区域会产生焦耳热,加速电迁移(金属离子向电流方向移动),最终导致焊点完全断开,而单一振动测试无法触发这一过程。

再以工业机器人的伺服驱动器为例:仅做电应力测试(如长时间通电老化)时,可能仅能发现电容的电解质泄漏,但无法察觉“随机振动导致电容引脚与PCB板的焊接处疲劳→引脚电阻增大→电应力下引脚发热→焊接处脱焊”的失效。这类“机械+电”的协同失效,只有通过复合应力测试才能提前发现。

测试系统的核心组成:从硬件到信号的同步

复合应力测试系统的核心由五大模块组成:振动台系统、电应力发生系统、同步控制单元、数据采集系统、专用夹具。其中,同步控制单元是关键——它需确保振动应力与电应力的施加时间、参数变化完全同步(比如振动从10Hz上升到1000Hz的同时,电应力从12V上升到14V),避免“应力错位”导致的测试结果偏差。

振动台系统通常选用电磁式振动台(适用于高频、小位移振动)或液压式振动台(适用于低频、大位移振动),需支持“正弦+随机”复合振动模式;电应力发生系统需选用可编程交流/直流电源或脉冲信号发生器,支持动态调整电压、电流、频率(如模拟汽车启动时的18V脉冲电压)。

数据采集系统需同步采集三类信号:振动信号(加速度、位移,通过加速度传感器获取)、电信号(样品的输入/输出电压、电流,通过电压探头获取)、样品性能信号(如ECU的CAN总线通信误码率)。专用夹具需满足机械刚性(避免自身共振)和电连接可靠性(采用航空插头,确保振动下接触电阻≤1mΩ)两大要求。

测试流程:从样品准备到失效分析的全链路

复合应力测试的流程可分为五步:样品筛选→参数设定→应力施加→数据记录→失效分析。

样品筛选需选取初始性能合格的样品(通过常温电性能测试、外观检查),并在关键部位(如PCB焊点)贴应变片或涂温度指示剂,便于后续失效定位。参数设定需基于产品的实际使用环境——比如汽车ECU的振动参数:随机振动频率10-2000Hz、PSD 0.04g²/Hz;电应力参数:直流电压12V±2V、18V脉冲(持续10ms,每10s一次),需参考产品的“环境应力剖面”(ESP)。

应力施加时,通过同步控制单元启动振动台和电应力源,实时监控样品温度(控制在-40℃~85℃,避免振动生热与电应力焦耳热的叠加影响)。数据记录需每隔1小时记录振动RMS值、电应力波形、样品输出信号(如通信误码率);若样品失效,立即停止测试并保留失效瞬间数据。

失效分析采用非破坏性(X光探伤、红外热像)与破坏性(解剖样品、SEM观察电迁移)结合的方式,定位失效点并关联“应力-失效”关系——比如某款航空传感器的FPC失效,需通过SEM观察铜线裂纹处的氧化痕迹,确认“振动+电应力”的协同作用。

关键参数选择:匹配真实环境的应力组合

复合应力测试的参数选择需遵循“从实际中来”的原则,核心是模拟产品全生命周期中的“最大/典型应力组合”。

机械振动参数需明确:振动类型(正弦/随机/冲击)、频率范围(覆盖产品实际遇到的频率,如汽车电子10-2000Hz、航空电子5000Hz)、加速度(随机用PSD,正弦用峰值加速度)、持续时间(覆盖产品寿命,如汽车ECU需做100小时测试)。

电应力参数需明确:电应力类型(直流/交流/脉冲)、电压/电流范围(覆盖工作波动,如工业设备24V±10%)、波形参数(如脉冲的上升时间、持续时间)、负载类型(模拟实际负载,如电阻性或电感性)。例如,手机的复合测试中,振动参数来自“用户跌落”(冲击加速度100g、持续1ms),电应力参数来自“充电波动”(5V±0.5V、9V快充脉冲),二者组合才能模拟“摔手机时充电”的场景。

典型失效模式:“机械+电”的协同效应

机械振动与电应力的协同作用,会产生两类典型失效模式:“机械损伤+电性能退化”和“电应力加速机械失效”。

第一类:振动导致机械损伤,电应力加速损伤处电退化。例如,航空传感器的FPC——振动导致FPC弯折处铜线微裂纹,电应力(5V直流)通过裂纹产生焦耳热,加速铜线氧化,最终断裂。复合测试中,仅弯折1000次+通电100小时就失效,而单一测试需弯折10000次或通电1000小时,协同效应显著(1+1>2)。

第二类:电应力导致电退化,振动加速退化处机械失效。例如,汽车大灯的LED驱动电源——电应力导致电容绝缘层老化(介电常数下降),振动导致老化绝缘层裂纹,最终短路。复合测试中,仅通电100小时+振动100小时就失效,而单一测试需通电500小时或振动500小时。

测试注意事项:避免误差的关键细节

复合应力测试中,需重点关注三大细节:

1、夹具刚性:夹具需做模态分析,确保固有频率高于测试最高频率(如测试2000Hz,夹具固有频率≥3000Hz),避免共振导致样品承受的加速度超标。

2、应力同步性:需用同步控制单元确保电应力与振动的“时间同步”——比如振动上升到1000Hz时,电应力需同时上升到14V,若延迟1秒,会导致机械损伤未被电应力加速,测试结果偏乐观。

3、温度控制:振动与电应力都会生热,需在环境箱中控制温度(如-40℃~85℃),避免温度成为“第三应力”干扰测试——比如某款电容的复合测试中,若温度升高10℃,电迁移速度会增加2倍,导致失效时间缩短50%。

数据处理:量化协同效应的方法

复合应力测试的数据处理,核心是量化“振动与电应力的协同效应”,常用两种方法:

1、失效时间对比法:计算协同系数K=(1/T1)/(1/T2 + 1/T3),其中T1是复合测试失效时间,T2是仅振动失效时间,T3是仅电应力失效时间。若K>1,说明存在协同效应——比如某汽车ECU的T1=100小时、T2=500小时、T3=300小时,K≈1.89>1,协同效应显著。

2、参数相关性分析法:用多元线性回归或神经网络模型,拟合“振动PSD(X1)、电压波动(X2)→失效时间(Y)”的关系,预测不同应力组合下的失效时间。例如,用神经网络模型可预测“加速度PSD=0.05g²/Hz、电压波动=15%”时的失效时间,为产品可靠性设计提供依据。

本文地址:https://ulsdmg.com/a/2334.html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