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测[三方检测机构平台]

航空发动机叶片材料化学环境试验中高温硫化腐蚀试验的执行标准

航空发动机叶片工作于高温、含硫燃气环境,易因高温硫化腐蚀导致性能退化,直接影响发动机可靠性与寿命。高温硫化腐蚀试验是评估叶片材料抗硫化性能的核心手段,而标准化的试验流程是确保结果准确性、可比性的关键。本文围绕航空发动机叶片材料高温硫化腐蚀试验的执行标准,从试验目的、核心标准、装置要求、介质选择等方面展开详细说明。

高温硫化腐蚀试验的定义与试验目的

高温硫化腐蚀试验是模拟航空发动机叶片服役时的高温含硫环境,通过人为引入硫源与高温条件,加速材料表面硫化反应,评估材料抗硫化腐蚀性能的试验方法。其核心是还原叶片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高温+含硫燃气”耦合环境,如燃烧室出口、涡轮叶片区域的600℃~1200℃温度与对应硫分压条件。

试验目的主要有三方面:

一、评估候选叶片材料(如高温合金、陶瓷基复合材料)在特定硫化环境下的耐腐蚀能力,为材料选型提供数据。

二、对比不同材料或涂层的抗硫化性能差异,指导材料改进。

三、验证材料长期服役的硫化腐蚀寿命,保障发动机安全运行。

试验目的需与叶片具体服役场景匹配——例如高压涡轮叶片工作温度>1000℃,试验温度需对应调整;低压涡轮叶片硫分压更低,试验介质硫含量需相应降低,确保试验的针对性。

高温硫化腐蚀试验的核心执行标准

国内外针对航空叶片材料高温硫化腐蚀的标准可分为三类:通用高温腐蚀标准、航空行业专用标准、主机厂自定义标准。国内最常用的是GB/T 1954-2008《金属和合金的腐蚀 高温腐蚀试验方法》(通用基础)与HB 5258-1995《航空用高温合金高温硫化腐蚀试验方法》(航空专用,明确试验装置、介质等细节);国外权威标准包括SAE AMS 2807E《高温合金抗硫化性能试验》(航空领域专用,规定H₂S/H₂混合气体、700℃~1100℃温度范围)、ASTM G81-03《炉内循环氧化试验规程》(附录含硫化试验指导)、ISO 11139:2010《高温腐蚀性气体试验指南》(通用框架)。

航空企业通常优先遵循主机厂规范(如GE的GE-HB-10001、罗罗的RR-ES-0005),这些标准基于行业标准细化,更贴合具体发动机型号的服役要求。

试验装置的标准要求

试验装置需满足温度控制、气体稳定、安全防护等标准要求。加热系统采用电阻炉或感应炉,温度控制精度±5℃,试样区域温度偏差≤10℃(HB 5258-1995);气体供应系统需含硫源存储(H₂S钢瓶、固态硫蒸发装置)、载气(H₂/Ar)混合装置、流量控制器(精度±2%),确保硫分压与流量稳定(如SAE AMS 2807E要求H₂S/H₂流量100~500mL/min);试样支架需用刚玉、莫来石或高牌号高温合金(GH4169),避免与试样反应;尾气处理需设NaOH溶液吸收装置,防止H₂S泄漏。

部分标准(如ISO 11139:2010)要求装置具备在线监测功能,实时测量炉内温度、气体成分(气相色谱),确保试验可追溯。

试验介质的选择与标准规定

试验介质为“硫源+载气”组合,需模拟叶片服役环境的硫形态与浓度。常见硫源包括气态H₂S(最常用,ASTM G81-03推荐)、固态硫(加热蒸发产生S₂,适用于高温场景)、液态CS₂(汽化后引入);载气根据环境选择:还原性环境用H₂,中性环境用Ar/N₂,部分标准(HB 5258-1995)允许加少量O₂(≤1%)模拟氧化-硫化耦合环境。

标准对介质参数的核心规定是硫分压(P_S)——需根据叶片服役环境计算,如某高压涡轮叶片硫分压10⁻¹Pa,试验中可调整H₂S/H₂比例(如H₂S占5%、H₂占95%,总压1atm时P_S≈5×10⁻²Pa);氧分压(若存在)需控制在10⁻¹⁰~10⁻⁵Pa,避免过度氧化掩盖硫化反应。介质纯度需达标:H₂S≥99.9%、载气≥99.99%(SAE AMS 2807E),防止杂质干扰。

试样的制备与安装要求

试样制备需确保可比性:尺寸推荐10mm×10mm×2mm或Φ10mm×2mm小试样(HB 5258-1995),便于减少温度梯度;形状以平板最常用,若模拟叶片曲面可采用同形状试样(需提前核对标准);表面状态需匹配叶片实际加工状态——抛光叶片试样需抛至Ra≤0.8μm,喷砂叶片需用相同工艺(石英砂、0.2MPa压力),标准(ISO 11139:2010)要求记录表面粗糙度。

安装时需垂直或倾斜放置(避免腐蚀产物堆积),与支架点接触(减少电偶腐蚀),多个试样间距≥5mm(ASTM G81-03),防止相互影响。

试验过程的操作规范

试验操作需严格遵循标准步骤:升温速率5~10℃/min(HB 5258-1995),升温前通载气吹扫炉内空气≥30min(防氧化);达到目标温度后通入硫源气体并计时(试验时间指通硫源后的保温时间);保温时每小时记录温度与流量,偏差超±5%需调整;试验结束后先通载气吹扫硫源≥30min,再以5~10℃/min降温至室温(禁止直接开炉门)。

腐蚀产物的分析方法与标准要求

腐蚀产物分析需用标准指定方法:表面形貌用SEM(放大≥500倍,ASTM G81-03),成分用EDS(检测限≤0.1%)或XPS(表面薄层),厚度用金相显微镜(截面测5点平均值,HB 5258-1995)或涡流测厚仪,相结构用XRD(扫描2θ=10°~90°,识别FeS、Ni₃S₂等相)。

分析结果需含定量数据:腐蚀速率(mm/year,计算方式为腐蚀层厚度×2/试验时间)、腐蚀产物元素质量分数、相结构相对含量;部分标准(SAE AMS 2807E)要求绘制腐蚀速率随时间变化曲线,评估腐蚀阶段(初始快速期、后续稳定期)。

试验结果的评价指标与标准定义

结果评价需基于标准指标:1、腐蚀速率(CR)——最核心指标,单位mm/year或mg/cm²·h,如某企业标准要求高温合金1000℃、100h试验的CR≤0.05mm/year。

2、腐蚀层完整性——SEM观察无大面积剥落(剥落面积≤5%,HB 5258-1995)、无裂纹。

3、基体损伤——金相观察无沿晶界硫渗透或内部裂纹。

4、失重/增重——用精密天平(精度≥0.1mg)测量,部分材料(如陶瓷基复合材料)需以此评估腐蚀程度。

这些指标确保结果客观可比,为叶片材料选型、改进提供明确依据。

本文地址:https://ulsdmg.com/a/2258.html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