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环境试验是评估材料在酸碱、盐雾、湿热等环境中耐蚀性的核心手段,而腐蚀形貌作为腐蚀过程的直观“记录者”,能精准反映腐蚀机制与类型。通过分析表面外观、产物形态、微观结构等特征,可快速识别均匀腐蚀、点蚀、缝隙腐蚀等主要类型,为材料选型、防护设计提供关键依据。
均匀腐蚀的形貌特征与判断要点
均匀腐蚀是最常见的全面腐蚀类型,核心特征为腐蚀产物均匀覆盖材料表面,无明显局部凹陷或凸起。例如钢铁在大气中形成连续红棕色氧化铁(Fe₂O₃)层,铝在盐雾中产生白色疏松氧化铝(Al₂O₃);铸铁的均匀腐蚀产物更疏松,易脱落露出暗灰色基体。
从截面分析,均匀腐蚀导致材料厚度均匀减少——如低碳钢在稀硫酸中腐蚀后,截面厚度从2mm均匀减至1.5mm,无局部加厚或减薄区。腐蚀产物的致密性也可辅助判断:铝的均匀腐蚀产物(Al(OH)₃)致密,能减缓后续腐蚀;铸铁的产物疏松,腐蚀速率更快。
需注意,不同材料的均匀腐蚀产物颜色具特异性:铜为绿色碱式碳酸铜(铜绿),锌为白色氧化锌,这些特征可快速关联材料与腐蚀环境(如铜绿对应潮湿大气)。
点蚀的形貌识别与典型特征
点蚀是局部性极强的腐蚀,形貌以“小孔”为核心标志:表面可见分散或密集的针孔状凹坑,孔口常被腐蚀产物覆盖(如不锈钢点蚀的褐色FeOOH),移除产物后露出粗糙孔内壁。
点蚀的“孔”具结构特征:孔底多为尖形或圆形,孔壁因溶解呈现不规则纹理——304不锈钢在NaCl溶液中的点蚀,孔底直径0.1~1mm,孔深可达数毫米;孔内氯离子浓缩(FeCl₃水解使H⁺升高),加速腐蚀形成深坑,最终可能穿透材料。
腐蚀产物成分辅助判断点蚀类型:若孔内为黑色Fe₃O₄或褐色FeOOH,常提示氯离子诱导的点蚀(如换热器铜管的海水点蚀,穿孔前表面可见密集黑色小孔)。
缝隙腐蚀的形貌特征与环境关联
缝隙腐蚀仅发生在窄小封闭缝隙(螺栓垫片、铆接接头),核心特征是“缝隙内的局部腐蚀”:缝隙口可见白色/灰色产物堆积,内部腐蚀更严重,基体呈凹坑或沟槽。
例如铝合金潮湿缝隙腐蚀:螺栓垫片下的缝隙内,腐蚀产物为灰暗Al(OH)₃,基体有0.5~1mm深凹坑;缝隙口因氧浓度高形成阴极,内部氧缺乏为阳极(氧浓差电池),导致内部腐蚀远重于外部——窄缝隙(<0.1mm)因介质流动难,腐蚀更剧烈;宽缝隙(>0.5mm)氧易扩散,腐蚀较轻。
缝隙腐蚀的形貌与几何尺寸强相关:不锈钢法兰连接的缝隙内,常出现深凹坑,而法兰外表面无明显腐蚀,产物堵塞缝隙口阻碍介质流出。
晶间腐蚀的形貌判断与微观特征
晶间腐蚀沿晶粒边界选择性腐蚀,宏观形貌具迷惑性——表面无明显凹坑,但力学性能急剧下降(如敏化304不锈钢弯曲时沿晶断裂)。
微观形貌是关键依据:金相显微镜下可见“晶粒边界沟槽”——黄铜(H62)在氨水中的晶间腐蚀,晶界被腐蚀成1~10μm宽沟道,晶粒本身完好;宏观打磨抛光后,可观察到沿晶界分布的“网状裂纹”,这是晶间腐蚀的典型特征。
晶间腐蚀产物常堆积在晶界:铝合金晶间腐蚀的白色Al₂O₃,沿晶界形成连续线状物,扫描电镜(SEM)下可见晶界腐蚀坑与产物堆积。
应力腐蚀开裂的形貌分析与应力关联
应力腐蚀开裂(SCC)由“拉应力+腐蚀环境”导致,核心特征是“沿应力方向的裂纹”:裂纹呈分支状、直线状,表面覆盖腐蚀产物,内部为脆性断口(解理面、河流花样)。
例如304不锈钢在NaCl+拉应力下的SCC:裂纹沿拉应力延伸,呈“树枝状分支”,表面有褐色FeOOH覆盖;SEM观察裂纹壁,可见腐蚀产物附着与“解理台阶”(静拉应力)或“疲劳条纹”(循环应力)——这是SCC与纯机械断裂的区别(纯断裂无腐蚀产物)。
SCC裂纹常从应力集中处(缺口、划痕)起始:铝合金SCC从表面划痕处出发,沿拉应力扩展,断裂面可见腐蚀产物与脆性断口。
腐蚀疲劳的形貌特征与循环应力痕迹
腐蚀疲劳是“循环应力+腐蚀环境”协同作用,核心特征是“多裂纹源+疲劳-腐蚀复合痕迹”:表面有点蚀/缝隙腐蚀坑作为裂纹源,裂纹沿循环应力方向扩展,表面覆盖腐蚀产物,内部有“疲劳条纹”(周期性应力)与“腐蚀坑”。
例如45钢在海水循环应力下的腐蚀疲劳:表面有0.2~0.5mm点蚀坑,裂纹从坑底起始,沿应力方向呈“直线型”;SEM观察裂纹内部,可见清晰疲劳条纹(每圈应力循环一条),条纹上附着褐色Fe₃O₄——这是与纯疲劳的关键区别(纯疲劳无腐蚀产物,裂纹源少)。
腐蚀疲劳形貌与循环应力频率相关:高频下疲劳条纹更密集,低频下腐蚀作用显著,裂纹内产物更多(如钛合金盐雾低频腐蚀疲劳,裂纹内产物厚达数微米)。
![万测[三方检测机构平台]](http://testsite.oss.files.d50.cn/ulsdmg.com/image/logo.png)
![万测[三方检测机构平台]](http://testsite.oss.files.d50.cn/ulsdmg.com/image/author.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