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测[三方检测机构平台]

光伏组件环境可靠性检测的湿热测试条件

光伏组件在户外运行中,长期面临高温高湿、温度波动的叠加侵蚀,湿热测试作为环境可靠性检测的核心项目,通过模拟极端湿热环境,验证组件封装材料(EVA/POE胶膜、背板、边框密封)的耐老化性能及电性能稳定性,是保障组件25年设计寿命的关键验证环节。本文将从标准依据、温湿度控制、持续时间、样品准备等维度,详细拆解湿热测试的关键条件,为行业检测与研发提供实操参考。

测试标准的核心依据

湿热测试条件需严格遵循权威标准,当前行业主流包括IEC 61215(晶体硅光伏组件性能要求与可靠性测试)、GB/T 6495(国内等同采用IEC 61215)及UL 1703(北美光伏组件安全标准)。其中IEC 61215-2:2021是国际通用核心标准,其Clause 10.10明确“湿热循环”与“恒定湿热”两种模式;GB/T 6495.12-2021条款与IEC完全一致,适用于国内及出口欧洲市场;UL 1703则针对北美,要求组件通过“湿冻循环”(-40℃~85℃、85%RH),更侧重温度波动与高湿的叠加影响。

测试前需确认标准版本:如IEC 61215-2:2021替代2005版后,对温湿度均匀性要求从±3℃收紧至±2℃,若误用旧标准将导致结果不符合当前市场要求。

温湿度的精准控制要求

温湿度是湿热测试的核心参数,需根据目的选择模式:恒定湿热模拟长期稳定高湿高温,典型条件为IEC 61215规定的85℃±2℃、相对湿度85%±3%RH;循环湿热模拟昼夜温度波动,典型条件为温度从25℃±2℃升至85℃±2℃(升温速率≤5℃/min),保持85%±3%RH,再降温至25℃±2℃(降温速率≤5℃/min),完成一次循环。

温湿度均匀性是关键:依据IEC 60068-3-7,箱内任意两点温度偏差≤±2℃、湿度偏差≤±3%RH。若箱内角落温度比中心低5℃,该位置组件老化程度将明显低于中心,无法反映真实性能。

持续时间与循环次数的设定

持续时间需平衡标准要求与加速需求:恒定湿热典型为1000小时(IEC 61215),通过阿累尼乌斯模型计算,85℃下1000小时相当于户外40℃环境约6000~9000小时(温度每升10℃,老化速率加快2~3倍),对应约5~8年户外暴露。

循环湿热以次数计量:IEC 61215要求10次循环(每次24小时,共240小时)。若增加至20次虽更严格,但测试时间翻倍;减少至5次则可能无法暴露材料老化问题,需结合研发阶段调整。

样品的预处理与摆放要求

样品需保持出厂状态:测试前完成初始电性能测试(I-V曲线、Pmax、Voc、Isc)并记录;表面清洁无油污,边框密封胶完整,接线盒牢固(避免进水);旁路二极管需通过反向电流测试,确保工作正常。

摆放需无遮挡均布:样品间距≥50mm(避免热传导影响温度均匀性),与箱壁间距≥100mm(避免箱壁温度波动);水平或倾斜≤30°摆放(模拟户外安装角度)。若紧密堆叠,中间样品散热受阻,温度将高3~5℃,加速老化。

测试过程的关键监控要点

需实时监控三项核心:

一、温湿度,通过箱内前中后3个传感器每15分钟记录,确保全程符合设定。

二、样品温度,用K型热电偶(精度±0.5℃)贴背板监测,表面温度与环境温度偏差≤±3℃(偏差大需调整摆放)。

三、电性能,恒定湿热每200小时测一次I-V曲线,循环湿热每2次循环测一次,关注Pmax衰减率(若超2%/200小时需提前终止分析)。

需避免结露:若湿度超90%RH且温度骤降,可能导致样品结露,需调整降温速率(≤5℃/min)或增加除湿模块。结露会加速背板脱层或电池片腐蚀,影响结果真实性。

失效判定的量化指标

测试结束后从三方面判定:外观上,背板起泡(≥1cm²)、脱层(≥组件面积1%)、边框腐蚀(≥5cm²)、胶膜黄变(Δb*≥5,色差仪测试)均为失效;电性能上,IEC 61215要求Pmax衰减≤5%、Voc≤2%、Isc≤2%,超阈值则电性能失效;安全上,绝缘电阻≥100MΩ·km(IEC 61730),若≤50MΩ·km则绝缘失效,同时接线盒需通过IP65测试(无水珠)。

失效判定需结合应用场景:如高湿度地区(热带雨林)可将Pmax衰减阈值收紧至3%,干旱地区可适当放宽,但需符合市场准入要求。

本文地址:https://ulsdmg.com/a/15.html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