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测[三方检测机构平台]

环境可靠性检测依据GB/T 2423.22温度变化测试方法

GB/T 2423.22《环境试验 第2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N:温度变化》是我国电子电工产品环境可靠性检测中温度变化试验的核心依据,聚焦模拟产品运输、存储或使用中遭遇的温度骤变场景,评估其结构完整性与性能稳定性,是企业验证产品环境适应性的关键技术规范。

GB/T 2423.22的适用范围与试验对象

本标准适用于电子元器件(如电阻、电容)、整机设备(如手机、服务器)、工业控制装置(如PLC控制器)等全品类产品,覆盖需模拟温度变化场景的可靠性检测需求。

具体场景包括:运输中从冷藏车到露天仓库的骤变(如冷链监测设备)、户外使用的昼夜温差(如道路摄像头)、工业环境中设备启停的温度波动(如生产线电机)。

标准对试验对象的限制是:若产品设计无法承受温度应力(如含液态晶体的精密仪器),需预处理(如加固结构)或调整参数(如降低速率),否则可能损坏样品。

试验对象需为量产状态样品,避免用原型机代替,确保结果反映批量产品质量——例如某手机厂商需测试量产机的温度适应性,不能用未定型的工程机。

温度变化试验的原理与方法分类

试验核心原理是通过温度循环产生热应力:不同材料热膨胀系数差异导致部件间剪切应力,反复循环累积疲劳,暴露焊点开裂、塑料龟裂等缺陷。

标准将试验方法分为四类:A(空气温度变化,适用于多数产品)、B(介质温度变化,如液体传递温度,适用于需均匀升温的样品)、C(快速变化,速率≥5℃/min,模拟骤变场景)、D(两液槽法,样品在高低温液槽间转移,适用于小型元器件)。

方法选择需匹配实际场景:户外手机选A法(模拟昼夜温差),汽车发动机舱传感器选C法(模拟启动时快速升温),小型电阻选D法(超快速变化)。

需注意,C、D法的快速变化会放大热应力,试验前需预测试——例如某传感器若在预试验中出现裂纹,需降低速率至3℃/min,确保试验安全。

试验设备的关键技术要求

试验箱(或液槽)的温度范围需覆盖试验上下限——如-40℃~85℃的试验,设备需稳定运行在此区间;变化速率需满足方法要求,如C法≥5℃/min,误差≤±10%。

温度均匀性要求:A、B法箱内任意两点温差≤±2℃,C、D法≤±3℃——避免样品不同部位承受不一致应力,例如手机屏幕和电池若温差3℃,可能导致屏幕漏液。

温度波动度≤±0.5℃,确保试验中温度稳定;传感器用Pt100,精度±0.5℃,放置在样品附近但不接触表面,避免样品自身散热影响读数。

两液槽法的介质需热稳定:高温液槽用矿物油(不挥发),低温液槽用乙二醇水溶液(不结冰),且不能与样品反应——如金属样品不能用腐蚀性介质。

试验前的样品准备与预处理

样品需预处理:常温放置24小时老化,去除生产残留应力;清洁表面灰尘、油脂,避免影响散热(如手机屏幕的指纹会阻碍热量传递)。

样品数量≥3个(统计要求),批量产品可增加至5~10个——若3个样品中有1个失效,需检查是否为制造缺陷(如注塑应力),避免误判。

安装方式模拟实际使用:手机固定在仿真皮套中(如用户日常使用),服务器安装在标准机柜内,确保固定方式与实际一致,不额外增加应力。

可动部件需调整至常用位置:手机滑盖打开50%,门锁处于半开状态,模拟实际使用中的受力情况——若滑盖全闭,可能无法暴露开合时的应力缺陷。

试验条件的参数确定

温度范围基于产品使用环境:户外产品取-40℃~85℃,室内产品取0℃~50℃;变化速率匹配场景:运输骤变2℃/min选A法,户外骤变10℃/min选C法。

保持时间按热容量调整:大型服务器(热容量大)保持2小时,小型电阻(热容量小)保持30分钟——确保样品内部温度稳定(传感器监测表面温差≤0.5℃)。

循环次数通常10~20次:足以暴露疲劳缺陷——如某塑料外壳在10次循环后出现裂纹,说明材料抗疲劳性不足,需更换耐温塑料。

湿度为补充条件:湿热地区产品可加湿度循环(参考GB/T 2423.3),但本标准核心是温度,湿度不影响主要判定。

试验过程的操作流程

以C法(快速变化)为例:1、样品安装后,箱内初始温度25℃,保持1小时,使样品温度一致。

2、5℃/min升温至85℃,保持2小时(监测样品温度稳定);3、5℃/min降温至-40℃,保持2小时。

4、重复10次循环。

5、恢复至25℃,保持1小时后取出。

循环中需实时监测:样品外观(是否裂纹)、功能(手机能否开机)、电气参数(电阻值是否稳定)——若某手机在第5次循环中无法开机,需立即停止,记录异常。

试验后避免结露:取出样品前用干燥空气吹扫——若手机表面结露,需吹干后再测试,避免水分影响功能判断。

操作需避免人为误差:如升温速率不能超过设备上限(如设备最大速率6℃/min,不能设为7℃/min),否则数据无效。

试验结果的判定与报告要求

判定依据:外观无裂纹/变形、功能正常、性能参数在允差内,则符合标准;若1个及以上样品失效,需分析原因——若为设计缺陷(如材料不耐温),则判定不符合。

个体差异需区分:3个样品中1个裂纹,若为制造缺陷(如注塑应力),不判定整批不符合;3个均裂纹,说明设计问题,需改进材料。

报告需包含:试验依据(GB/T 2423.22)、设备信息(型号、校准日期)、样品信息(批量、批次)、试验条件(温度范围、速率、循环次数)、结果(外观、功能、性能)、判定结论。

报告需客观:不能写“可能合格”,需写“样品经10次循环后,外观无缺陷,功能正常,符合GB/T 2423.22要求”,并加盖检测机构公章。

本文地址:https://ulsdmg.com/a/380.html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