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可靠性检测是评估产品极端环境性能稳定性的核心手段,高温测试作为关键项目,模拟产品在高温工况下的服役状态。而热应力分析是高温测试的重要支撑——通过解析热应力的产生、分布及影响因素,能精准定位失效根源,为设计优化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围绕高温测试中的热应力分析展开,从机制、影响因素到表征方法进行详细阐述。
高温测试中热应力的产生机制
热应力源于温度变化导致的热胀冷缩受约束。样品加热时,材料原子间距增大产生热膨胀;若膨胀被外部(如固定装置)或内部(如材料不均)约束,内部会产生压应力;冷却时收缩受约束则产生拉应力。
温度梯度是热应力的重要诱因。快速升温时,样品表面与内部温度差大,表面膨胀受内部限制,形成显著热应力。例如金属铸件加热时,表面温度150℃而内部仅50℃,表面压应力可达数百MPa。
即使无外部约束,材料不均也会引发内应力。如碳纤维增强塑料(CFRP),碳纤维CTE远小于树脂基体,高温下树脂膨胀受碳纤维限制,层间产生剪切应力。
材料热物理特性对热应力的影响
热膨胀系数(CTE)差异是界面应力的主因。如铝基板(CTE23×10^-6/℃)与环氧树脂(CTE60×10^-6/℃)结合,高温下环氧树脂膨胀更明显,界面剪切应力易导致封装开裂。
导热系数决定温度均匀性。陶瓷(导热系数<5W/m·K)等低导热材料易形成大温度梯度,热应力更显著;金属(如铜,400W/m·K)导热好,温度梯度小,热应力低。
弹性模量影响应力转化效率。钢(弹性模量200GPa)比铝(70GPa)在相同应变下产生的应力高近3倍,高弹性模量材料热应力失效风险更大。
高温性能也间接作用。金属蠕变可缓解热应力,但会导致永久变形;塑料高温软化后,应力超过屈服强度会引发变形。
样品结构设计对热应力分布的影响
几何形状易引发应力集中。尖角、薄壁厚壁交界处的温度梯度大,应力集中系数可达3倍以上,如塑料外壳直角设计的应力是圆角的2-3倍,更易开裂。
装配约束加剧局部应力。螺丝固定会限制材料膨胀,如LED铝散热片与塑料底座的螺丝固定,塑料膨胀受铝限制,底座螺丝处压应力易致裂纹。
结构对称性影响温度分布。对称设计温度均匀,热应力小;非对称结构(如一侧散热、一侧封闭)会因温度差产生弯曲应力,导致外壳翘曲。
嵌套结构需关注层间应力。金属内胆与塑料外壳嵌套时,塑料膨胀受内胆限制,内壁压应力超过抗压强度会引发裂纹。
高温测试条件与热应力的关联
升温速率直接影响热应力大小。温度冲击(升温>10℃/min)使表面与内部温差剧增,热应力远高于缓慢升温(<2℃/min)。如电子元件温度冲击(-40℃→150℃,5min完成),表面与内部应力差可达数百MPa,易致芯片开裂。
恒温时间改变应力演化。短期恒温(<2h)弹性变形主导,应力稳定;长期恒温(>10h)材料蠕变缓解应力,但会产生永久变形。如铝合金150℃保持24h,蠕变变形0.1%,应力从200MPa降至50MPa,但尺寸偏差可能导致装配失效。
温度循环引发热疲劳。周期性高低温循环使应力交替,材料在“拉-压”循环下产生疲劳裂纹。如汽车轮胎橡胶在60℃→-20℃循环中,胎面易出现疲劳裂纹。
环境介质间接影响应力。空气测试中,不锈钢氧化层(CTE10×10^-6/℃)与基体(CTE17×10^-6/℃)差异,冷却时氧化层拉应力易致剥落;真空测试无氧化但导热差,温度梯度更大。
热应力的表征与检测方法
数值模拟(FEA)可预测应力分布。通过ANSYS等软件输入材料参数与测试条件,模拟温度及应力云图,精准定位高风险区域。如汽车缸盖模拟显示火花塞孔周围应力300MPa,需增加散热片优化。
应变片法直接测量应力。高温应变片(如陶瓷基,耐温>1000℃)贴于关键部位,通过应变值结合胡克定律(σ=E×ε)计算应力。如金属零件120℃下应变0.001,弹性模量200GPa,热应力200MPa。
红外热成像间接反映应力。热像仪检测表面温度分布,温度梯度大的区域对应热应力高。如手机电池热点区域温度高,说明热阻大、应力集中,可能是内部结构问题。
破坏性检测验证失效。SEM截面分析裂纹路径,结合模拟确认原因。如PCB铜箔剥离失效,截面显示界面裂纹,确认为CTE差异导致的热应力所致。
热应力缓解的设计优化策略
材料选择优先CTE匹配。如PCB用低CTE环氧树脂(30×10^-6/℃)或聚酰亚胺过渡层,减少铜箔与树脂的界面应力。
结构设计避免应力集中。直角改圆角(半径≥1mm),应力集中系数从3降至1.5;薄壁厚壁渐变过渡,均匀分布应力。
装配采用柔性约束。弹性卡扣或硅胶垫吸收膨胀差,如LED散热片用硅胶垫连接塑料底座,应力从180MPa降至50MPa。
散热优化降低温度梯度。如手机CPU用铜导热垫连接金属中框,表面温度从90℃降至70℃,热应力减少50%。
典型样品的热应力失效案例分析
案例1:PCB铜箔剥离。某手机PCB在85℃/85%RH测试中铜箔剥离,因铜箔(CTE17×10^-6/℃)与环氧树脂(CTE60×10^-6/℃)差异大,界面剪切应力超粘结强度(10MPa)。优化用低CTE环氧树脂加聚酰亚胺层,应力降至5MPa以下。
案例2:塑料外壳翘曲。某笔记本ABS外壳70℃测试中翘曲(>2mm),因非对称结构(一侧散热、一侧封闭)导致温度差20℃,膨胀差引发弯曲应力超屈服强度(40MPa)。优化增加散热孔,温度差降至5℃,变形量<0.5mm。
案例3:金属疲劳裂纹。某汽车排气管不锈钢焊缝在200℃→常温循环中开裂,因焊缝(CTE15×10^-6/℃)与基体(CTE17×10^-6/℃)差异,循环应力超疲劳强度(150MPa)。优化用匹配CTE焊条加坡口焊,应力降至100MPa以下,寿命延长4倍。
案例4:陶瓷电容开裂。某陶瓷电容125℃测试中开裂,因陶瓷导热差(3W/m·K),表面与内部温差45℃,压应力超抗压强度(150MPa)。优化用氮化铝(170W/m·K),温差降至10℃,应力降至40MPa。
![万测[三方检测机构平台]](http://testsite.oss.files.d50.cn/ulsdmg.com/image/logo.png)
![万测[三方检测机构平台]](http://testsite.oss.files.d50.cn/ulsdmg.com/image/author.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