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可靠性检测是评估产品在温湿度、振动、冲击等环境下性能稳定性的核心环节,数据准确性直接决定产品是否符合标准或设计要求。然而测试中,设备偏差、环境干扰、样品缺陷等因素常导致数据异常,若处理不当易引发误判。因此,建立科学的异常数据处理方法,是保障检测结果有效性与公正性的关键。
异常数据的定义与识别
异常数据是偏离测试预期规律、不符合逻辑或超出标准允许范围的测试数据,区别于统计离群值——离群值可能因正常波动产生,异常数据则是规则或逻辑上的不合理。例如温度循环测试中,设定50±2℃却突然跳至60℃;或振动测试中,加速度值无诱因骤升50%,这类数据均属异常。
识别需结合三重维度:
一、“标准阈值”,即测试方案明确的参数范围(如GB/T 2423.2规定高温均匀度≤2℃)。
二、“趋势一致性”,对比时间序列的连续规律(如温度应匀速上升,突然下降则异常)。
三、“传感器逻辑”,确认数据在传感器量程内(如0-100℃传感器出现-5℃,属明显异常)。
需避免主观判断:不能因数据不符合预期就判定异常,需通过客观规则验证。例如某材料温度系数为正(电阻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若电阻在温度升高时略有上升,属于正常现象,而非异常。
基于测试标准的初步筛查
环境可靠性测试需遵循国家标准(如IEC 60068、GB/T 2423),标准明确了参数控制、数据有效性及异常判定规则,是筛查的首要依据。
首先对照“参数公差”:如GB/T 2423.3规定湿热试验湿度93%±3%,若某时段湿度达98%且持续5分钟,超出标准范围,需标记异常。
其次核查“采集要求”:标准通常规定采样频率,如快速温度变化需≥1Hz采样率,若用0.5Hz导致数据遗漏,形成的不连续曲线属异常。
最后参考“异常条款”:如GB/T 2423.10提到“夹具松动导致的加速度不均,数据无效”。通过标准对照,可快速筛选违反规则的异常数据。
多维度数据关联性验证
测试参数间存在因果或关联关系,分析关联性可验证数据是否异常。例如温度升高会导致半导体电阻下降(负温度系数);振动加速度增大伴随位移增加。
分析“因果关系”:若温度升高但电阻未下降,需检查数据是否异常。如LED样品温度从25℃升至60℃,正向电压应从3.2V降至3.0V,若实际为3.3V,说明数据异常。
验证“时间一致性”:数据应连续变化,若某点跳变而关联参数无变化,可能是传感器故障。如温度平稳时,湿度突然从50%升至90%,大概率是湿度传感器接触不良。
对比“同批次一致性”:同批次样品数据应相似,若某样品波动远大于其他,需怀疑异常。如5个样品做振动测试,4个标准差0.5m/s²,1个达2.0m/s²,可能因夹具松动或内部缺陷导致。
测试设备与环境的回溯核查
设备故障或环境干扰是异常常见成因,需回溯测试过程的设备状态与环境条件。
设备核查覆盖三环节:
一、“校准状态”,确认传感器、采集系统的校准证书是否在有效期内(通常1年),若温度传感器超期,数据准确性无法保证。
二、“运行记录”,查看试验箱日志(如温度模块报警)、振动台载荷(是否超额定值)。
三、“连接状态”,检查传感器接线是否松动(热电偶接线不良会导致温度跳变)。
环境核查关注外部干扰:如振动测试时旁边空压机运行导致共振,或温度测试中空调启动引发波动。此外,人为操作也需核查——如误开试验箱门、调整参数,会影响数据连续性。
例如某温度测试中,14:00-14:10温度从50℃降至30℃,回溯发现试验箱制冷系统触发“超温保护”,测试人员未按规程处理,因此该时段数据属设备故障异常。
样品状态的同步确认
样品缺陷或安装问题是异常重要成因,需确认测试前、中、后的状态。
测试前核查“初始状态”:确认样品是否预处理(如湿热前常温放置24小时);外观是否有划痕裂缝(外壳裂缝会导致湿热测试中水分渗入,湿度数据异常);传感器安装是否正确(温度传感器应贴CPU表面,而非散热片)。
测试中监控“实时状态”:通过摄像头观察样品是否移动、变形;若有异响需立即停机检查(如振动测试中样品异响,可能是内部部件松动)。
测试后“溯源检查”:对异常样品拆解验证,如振动数据异常,拆解发现内部螺钉松动,碰撞导致数据异常;或温度数据异常,复测发现传感器贴错位置。
统计方法的定量分析
当规则与经验无法判定时,需用统计方法定量验证,常见方法包括“3σ原则”“箱线图法”“趋势回归法”。
“3σ原则”适用于正态分布:数据偏离均值超过3倍标准差视为异常。如温度均值50℃,标准差1.2℃,3σ范围50±3.6℃,若某点60℃,则异常。需注意,非正态分布需用稳健统计(如中位数绝对偏差法)。
“箱线图法”通过四分位数识别离群值:计算上四分位数(Q3)、下四分位数(Q1),超出Q3+1.5×(Q3-Q1)或Q1-1.5×(Q3-Q1)的范围视为异常。如振动数据Q1=10m/s²,Q3=15m/s²,异常范围>22.5m/s²或<2.5m/s²,若某点25m/s²则异常。
“趋势回归法”验证时间序列连续性:对数据线性回归,残差超过2倍标准差视为异常。如温度回归方程y=0.5t+25,t=10时预测30℃,实际35℃,残差5℃>2×1.5℃,判定异常。
异常数据的记录与溯源
异常处理需遵循“可追溯性”原则,完整记录每个环节,确保后续核查有据可查。
记录内容包括:异常基本信息(测试项目、样品编号、时间、参数、值);核查过程(设备、环境、样品的核查结果);处理依据(标准条款、统计结果);处理结果(剔除/保留);后续措施(更换传感器、重新测试)。
溯源需建立“数据链”:从传感器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判定,每个环节有记录。例如数据采集系统自动记录采样时间、传感器编号;异常判定需两人签字确认;记录保存至少3年(符合CNAS要求)。
与客户/研发的协同沟通
异常处理需与客户或研发协同,确保结果合理可接受。
沟通需及时:发现异常可能影响结果时,第一时间告知客户(如测试中样品松动,需暂停沟通);内容需客观:提供异常图表、核查记录、标准条款等证据(如“样品振动数据异常,因内部螺钉松动,证据为拆解照片及曲线对比”);目标需明确:共同确定处理方案(重新测试、调整参数或接受异常)。
例如某手机样品湿热测试中湿度超标,核查发现外壳裂缝(运输导致),告知客户后,客户同意更换样品重新测试,最终得到准确结果。沟通记录需纳入档案,证明客户认可处理结果。
![万测[三方检测机构平台]](http://testsite.oss.files.d50.cn/ulsdmg.com/image/logo.png)
![万测[三方检测机构平台]](http://testsite.oss.files.d50.cn/ulsdmg.com/image/author.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