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测[三方检测机构平台]

5G通信设备环境可靠性检测的温度循环测试要求

5G通信设备作为数字基础设施的核心,需在复杂环境(如户外基站的昼夜温差、终端设备的便携场景)中保持稳定运行。温度循环测试作为环境可靠性检测的关键项目,通过模拟温度反复变化,考核设备材料、结构及电子元件的抗热应力能力,是保障5G网络连续服务的重要环节。本文将从测试目的、参数设计、执行规范等维度,详细解读5G通信设备温度循环测试的具体要求。

温度循环测试的核心目的

温度循环测试的本质是模拟设备全生命周期中可能遇到的温度波动场景,包括户外基站的季节交替(-40℃至+85℃)、终端设备的室内外切换(-20℃至+60℃)及运输过程中的极端温度变化。通过反复的降温、升温循环,暴露设备因热胀冷缩导致的潜在缺陷——如PCB板的焊点开裂、塑料外壳的变形、电子元件(如电容、电感)的参数漂移。

此外,该测试还需考核设备在温度变化中的功能连续性:例如基站射频模块在低温启动时是否能正常发射信号,终端设备在高温环境下是否会出现卡顿或断连。简言之,温度循环测试是验证5G设备“能⽤”且“耐⽤”的关键手段。

温度范围的确定原则

5G设备的温度范围需结合“设备类型+使⽤场景+行业标准”三方因素综合确定。对于户外基站(如宏基站、微基站),由于直接暴露在自然环境中,需遵循YD/T 2610-2013《移动通信基站设备可靠性要求和测试方法》中的规定,温度范围通常为-40℃至+85℃;对于室内核心网设备(如服务器、交换机),因部署在机房(有空调),温度范围可放宽至0℃至+40℃。

终端设备(如手机、CPE)的温度范围则需考虑用户的实际使用场景:例如消费级手机需满足IEC 60068-2-14《环境试验 第2-14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N:温度变化》中的-20℃至+60℃,而工业级终端(如矿山5G终端)可能需扩展至-40℃至+70℃。

值得注意的是,若设备需部署在特殊区域(如高原、热带沙漠),需额外调整温度范围:例如热带地区的基站需将高温上限提升至+90℃,高原地区的设备需考虑低温下限至-50℃(因气压低导致散热加快)。

循环周期的设计规范

温度循环的周期通常由“4个阶段”组成:降温(从常温降至低温下限)→低温保持→升温(从低温升至高温上限)→高温保持。每个阶段的时间及循环次数需根据设备类型确定:

1、户外基站设备:由于寿命要求长达10年,循环次数通常为30-50次,每个周期的总时间约为8-12小时(例如降温2小时、低温保持2小时、升温2小时、高温保持2小时);

2、终端设备:寿命要求约3年,循环次数为10-20次,每个周期约4-6小时(降温1小时、低温保持1小时、升温1小时、高温保持1小时);

3、加速寿命测试:若需快速评估设备可靠性,可将循环次数增加至100次以上,但需确保温变速率与保持时间符合加速模型(如Arrhenius模型),避免因测试条件过严导致虚假失效。

温变速率的严格控制

温变速率是指试验箱从一个温度点切换至另一个温度点的速度(单位:℃/min),直接影响测试的真实性与效率。根据IEC 60068-2-14标准,常规测试的温变速率为2℃/min至5℃/min——此速率模拟自然环境中的温度变化(如昼夜温差的变化速率约为1-3℃/min)。

对于5G设备,温变速率的选择需匹配设备的热响应特性:例如基站的金属外壳散热快,可采用5℃/min的速率;终端设备的塑料外壳隔热性好,若速率过快(如10℃/min),会导致设备内部温度与试验箱温度不一致,出现“表面达标但内部未达温”的情况,影响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需注意的是,部分客户会要求“快速温变”(如10℃/min),此时需通过热仿真(如ANSYS Icepak)验证设备内部温度是否能在规定时间内达到均匀——例如终端设备在10℃/min的速率下,内部CPU的温度需在30分钟内从25℃降至-20℃,否则需调整速率或延长保持时间。

高低温保持时间的要求

高低温保持时间的核心目的是让设备“充分热透”——即设备内部温度与试验箱温度一致。根据IEC 60068-2-14标准,保持时间需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1、设备内部关键元件(如CPU、射频芯片)的温度与试验箱温度的差异≤2℃;

2、保持时间≥设备热时间常数的3-5倍(热时间常数是指设备从初始温度升至目标温度63.2%所需的时间)。

对于5G设备,具体保持时间如下:

- 户外基站:低温(-40℃)保持时间通常为4小时,高温(+85℃)保持时间为2小时——因基站体积大、散热慢,需更长时间让内部射频模块达到温度稳定;

- 终端设备:低温(-20℃)保持时间为1小时,高温(+60℃)保持时间为1小时——因终端体积小,热透速度快;

- 密封设备(如防水基站):需延长保持时间至6小时,因密封结构会阻碍热量传递,需确保内部湿度(若有)不会因温度变化凝结成水。

测试中的负载条件模拟

5G设备在工作状态下会产生热量(如基站射频模块的功耗可达数百瓦),此热量会改变设备的温度分布——例如终端设备在满载(如直播、游戏)时,CPU温度会比 idle 状态高20℃以上。因此,温度循环测试需模拟设备的实际负载条件,否则会导致测试结果“偏松”(即设备在无负载下通过测试,但实际工作时因散热差出现失效)。

具体负载要求如下:

1、基站设备:射频模块需施加额定负载(如发射功率达到最大值的80%),核心网设备需运行模拟业务(如吞吐量达到90%);

2、终端设备:需进行连续业务操作(如循环播放视频、下载文件),确保CPU、电池处于工作状态;

3、负载稳定性:负载需持续施加(而非间歇),并通过功率计、频谱分析仪实时监测——例如基站的发射功率需保持在±1dB范围内,否则需调整负载参数。

检测参数与失效判据

温度循环测试需监测两类参数:“过程参数”(测试中的实时状态)与“结果参数”(测试后的性能指标)。

过程参数包括:设备的开机状态(是否能正常启动)、射频参数(功率、增益、驻波比)、电气参数(输入电压、工作电流)、内部温度(通过热电偶监测CPU、射频芯片的温度)。例如,基站在低温(-40℃)启动时,发射功率需保持在额定值的±2dB以内,否则判定为“启动失效”。

结果参数包括:结构完整性(外壳是否有裂纹、焊点是否开裂)、功能连续性(是否能正常连接网络、传输数据)、参数稳定性(射频参数是否在标准范围内)。例如,终端设备经过50次循环后,若屏幕出现漏液、无法连接5G网络,或电池容量下降超过20%,则判定为失效。

需注意的是,失效判据需与设备的技术规格书一致——例如某基站的射频增益标准为25±3dB,若测试中增益降至21dB以下,则触发失效。

试验设备的性能要求

试验设备(主要是温度循环试验箱)的性能直接影响测试的准确性,需满足以下要求:

1、温度均匀性:试验箱内任意两点的温度差异≤±2℃(根据IEC 60068-2-1标准),确保设备各部位承受相同的温度应力;

2、温度波动度:试验箱在保持阶段的温度变化≤±0.5℃,避免因温度波动导致设备参数漂移;

3、温变速率准确性:设定的温变速率与实际速率的差异≤±10%,例如设定5℃/min,实际速率需在4.5-5.5℃/min之间;

4、空间要求:设备与试验箱壁的距离≥10cm,设备顶部与箱顶的距离≥20cm,确保空气循环顺畅;

5、监测系统:需配备高精度热电偶(精度±0.5℃)与数据采集系统(采样频率≥1次/分钟),实时记录设备的温度与性能参数。

例如,某基站设备的尺寸为1200×600×800mm,试验箱的容积需≥1200×600×800×3(即设备体积的3倍),以满足空间要求;热电偶需贴在射频模块的表面与内部芯片上,确保监测到真实温度。

本文地址:https://ulsdmg.com/a/2.html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