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测[三方检测机构平台]

环境可靠性检测中“加速因子”的选取对结果的影响

环境可靠性检测是评估产品在长期使用环境中保持性能的关键手段,而加速因子作为“时间压缩工具”,通过合理提高环境应力(如温度、湿度、振动)缩短检测周期。然而,加速因子的选取并非随意——选对了能精准反映实际失效规律,选错了则会导致检测结果偏离真实情况,甚至给出错误的可靠性结论。本文聚焦加速因子选取对结果的影响,从模型匹配、应力控制、失效机制一致性等维度展开分析。

加速因子的核心逻辑:失效机制等效性

加速因子(Acceleration Factor, AF)是加速试验时间与正常使用时间的比值,其核心逻辑是“用更高应力模拟更长时间的低应力作用”,但前提是两者引发的失效模式完全一致。例如,汽车发动机控制模块的正常失效是焊点的热循环疲劳(温度变化导致材料膨胀收缩),若加速试验中仅提高恒定温度而不保持温度循环,失效机制会变成热老化,此时计算的加速因子无法对应实际使用情况——因为“热循环疲劳”和“热老化”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失效路径。

失效机制的等效性是加速因子有效的前提。比如,手机屏幕的正常失效是OLED灯珠的光衰(因电流长期作用导致的材料退化),加速试验中若通过提高电压来缩短时间,必须保证灯珠的退化机制还是“电流诱导的光衰”;若电压太高导致灯珠烧毁,失效机制从“缓慢光衰”变成“瞬时烧毁”,此时加速因子就失去了意义。

常见加速模型的适用边界

不同的失效机制对应不同的加速模型,选错模型会直接导致加速因子偏差。最常用的模型包括:Arrhenius模型(适用于热活化失效,如芯片封装的环氧树脂老化)、Eyring模型(适用于温度与电压/压力联合应力,如半导体的电迁移)、Coffin-Manson模型(适用于温度循环或振动疲劳失效,如金属结构的疲劳断裂)。

Arrhenius模型的公式为AF=exp(Ea/k(1/T1-1/T2)),其中Ea是活化能(单位:eV),k是玻尔兹曼常数(8.617×10^-5 eV/K),T是绝对温度(单位:K)。例如,塑料的活化能约为0.6~1.2eV,金属约为0.2~0.5eV——若给金属产品选了塑料的Ea值,计算出的加速因子会偏大(比如本应AF=5,结果算成AF=20),导致检测时间过短,遗漏真实失效。

Eyring模型则用于多应力组合,比如同时提高温度和电压的半导体试验。若只用Arrhenius模型忽略电压影响,加速因子会低估实际应力的作用——比如某芯片的正常失效是电迁移(电压与温度共同作用),若仅用温度计算加速因子为10,而联合应力下实际AF=20,此时检测结果会误以为产品能使用10年,实际可能5年就失效。

加速因子与应力类型的精准匹配

加速因子的选取必须与应力类型完全匹配:温度应力对应热加速模型,湿度应力对应湿度加速模型(如PCT、HAST),振动应力对应疲劳加速模型(如Coffin-Manson)。

例如,户外LED灯具的正常失效是灯罩的水解老化(湿度导致PC材料降解),若检测时误用Arrhenius模型(仅提高温度),而未控制湿度,加速试验中灯罩不会出现水解失效,反而可能因高温变黄——此时检测结果会误判灯具的湿度可靠性。再比如,汽车减震器的正常失效是弹簧的振动疲劳,若加速试验中仅提高温度而不增加振动次数,失效机制变成弹簧的热松弛,加速因子无法反映实际的疲劳寿命。

湿度加速的关键是控制“相对湿度”与“温度”的组合。比如,PCT试验(压力 cooker test)中,温度121℃、湿度100%、压力1.05MPa,其加速因子约为正常环境(25℃、60%RH)的50~100倍——若将湿度降低到80%,加速因子会骤降到20倍以下,导致试验时间翻倍,效率大幅下降。

过度加速的风险:失效机制异化

过度加速指应力超过产品或材料的耐受极限,导致失效机制改变。最常见的情况是温度超过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或熔点,此时材料的物理性能发生突变,原本的缓慢失效变成快速破坏。

例如,某款橡胶密封件的正常使用温度是-40℃~80℃,加速试验中为缩短时间将温度提高到120℃,结果密封件快速脆化开裂——而实际使用中密封件的失效是缓慢的弹性衰减。此时,即使加速因子计算得再精确,检测结果也无法反映真实的密封可靠性,因为失效机制从“弹性衰减”变成了“热分解脆化”。

再比如,锂离子电池的加速试验中,若充电电压超过额定电压的15%(如从3.7V提高到4.3V),会导致电解液分解产生气体,电池鼓包失效——而正常使用中电池的失效是容量衰减(循环500次后容量降到80%)。这种过度加速的结果会误导设计改进方向:工程师可能会花大量精力解决鼓包问题,而忽略实际的容量衰减问题。

不足加速的隐患:检测效率与准确性双失

不足加速指应力提高不够,导致两个问题:

一、检测时间过长,失去加速的意义。

二、无法激发潜在失效,给出“假可靠”结论。

例如,某款工业传感器的正常失效是电路的电迁移(需要10年),加速试验中温度仅从40℃提高到50℃(Ea=0.8eV),用Arrhenius模型计算加速因子仅为2——意味着需要5年才能完成试验,这显然不符合企业的检测效率要求。再比如,某款消费电子的按键失效是机械疲劳(正常10万次按压),加速试验中仅提高到2万次,未达到疲劳极限,结果检测报告显示“按键可靠”,但实际使用中3万次就失效了——因为不足的加速没激发疲劳失效。

湿度加速中也常见不足的情况:比如将相对湿度从60%提高到70%,加速因子仅从1提高到1.5,试验时间从1000小时变成667小时,效率提升有限,且可能因时间不够没检测出湿度引发的电路腐蚀——而实际使用中,腐蚀可能在500小时后开始出现。

加速因子的验证:用失效模式校准

无论选用哪种模型,加速因子都需要通过“失效模式对比”验证。具体方法是:取同一批样品,一部分做加速试验,一部分做正常环境试验,待两者都失效后,对比失效模式是否一致——一致则加速因子有效,不一致则需要调整。

例如,某款手机充电器的加速试验用Arrhenius模型(Ea=0.8eV,温度从25℃提高到85℃,AF=20),加速试验中充电器在500小时失效(对应正常10000小时),而正常环境试验中10000小时的失效模式是电容鼓包——若加速试验中的失效模式也是电容鼓包,说明加速因子正确;若加速试验中是电阻烧毁,说明温度太高,需要调低温度(比如降到75℃),重新计算加速因子。

再比如,某款笔记本电脑的硬盘振动加速试验,用Coffin-Manson模型计算AF=10(加速试验100次循环对应正常1000次),加速试验中硬盘失效模式是磁头臂疲劳断裂,与正常试验一致——说明加速因子合理;若加速试验中是硬盘外壳变形,说明振动幅值太高,需要降低幅值,重新调整加速因子。

本文地址:https://ulsdmg.com/a/168.html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